正文 第1章 前言(1 / 2)

我們正在親曆、感受著這樣一個偉大的現實:中華民族走向和平崛起,久違了的民族複興將要到來。但如何加速發展,促使國家繁榮昌盛、長治久安,怎樣才能使國民居安思危、保持國力長盛不衰呢?這不僅是政治家們要著力解決的問題,曆史學家們正在探討和研究的問題,而且也是廣大民眾正在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泱泱大中華,悠悠五千年,她曾經曆過數十次的振興與衰落,其中有一大筆遺產值得殷鑒,有海一樣的智慧值得吸取,有豐碩的文明成果值得享用。這就是說,我們可以從豐盈而久遠的曆史中尋求規律,感悟真諦,得到持續進步的動力。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西周初年,周公旦一再叮囑成王“不可不鑒於有夏,亦不可不鑒於殷”,於是,周成王等采取了一係列利國厚民的措施,才使西周出現了奴隸製時代的盛世——“成康之治”。漢高祖劉邦令陸賈著書,記述秦之所以先天下,漢之所以得天下,及曆來國家興亡成敗的原因,名其曰《新語》。漢室君臣在《新語》指導下,力反秦之弊,結果出現了“文景之治”。唐太宗為了“覽前王之得失,為在身之龜鏡”,敕命魏徵等大臣集中力量修史,並特別重視以隋亡為鑒,使唐朝出現了封建時代的盛世“貞觀之治”。宋英宗命司馬光將曆代君臣治國事跡編為一書,“專取國家盛衰,係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以為是書”,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才賜名為《資治通鑒》,這對北宋經濟發達、商業興盛、科學先進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三項即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都源於北宋。清代康熙帝為了清朝的長治久安,下令“文武各官皆須讀書,於古今得失加以研究”,一時百官讀書學史蔚然成風,對清初“康熙盛世”產生了重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可見,創造盛世與借鑒曆史經驗關係很大,特別是保持了較長時間盛世的王朝,均可謂是借鑒曆史經驗而成功者。誠然,覽盡中國曆史上各朝各代,包括盛世王朝,都沒有逃脫興起、衰亡的命運,都沒能跳出這一曆史周期率。因此,中國共產黨人未雨綢繆,並堅定地認為,過去的曆代封建王朝與今日的共和國,已不可同日而語,共和國一定可以跳出這個周期率。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黃炎培先生在延安曾與毛澤東討論曆史周期率的問題。黃炎培說,中國曆代王朝更替頻繁,興-衰-興-衰的發展周期,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但都沒能跳出這一周期率。他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許多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他請教毛澤東有什麼方法跳出曆史興替的周期率?毛澤東答道:“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毛澤東把王朝周期率的原因歸結於政府腐敗,歸結於專製,歸結於對統治者(官員)隊伍的缺乏有力的監督與製約,是頗有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