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韜光養晦:東晉崛起與中興(2)(3 / 3)

當年七月,司馬睿以尚書仆射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司、兗、豫、並、冀、雍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鎮守合肥;以丹陽尹劉隗為鎮北將軍,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諸軍事、青州刺史、駐守淮陰。戴、劉二人假節領兵出鎮,名義上是對付北方的少數族,實際上是司馬睿在繼司馬承出鎮湘州後的另一防範王敦的重要軍事部署。

所有這一切,都為了東晉王朝的繁榮和穩固。當然,就在此後不久,即公元322年,王敦發兵向建康進攻並大獲成功,最終使得東晉王朝四分五裂。

東晉(公元317-420)滅亡之後,中國曆史進入到了南北朝時期。實際上還在東晉時期,東晉王朝偏安江南,北方各國(逐漸發展兼並的國家有16個)則戰亂不止,處於四分五裂狀態,所以史稱東晉十六國。在這十六國的鬥爭中,北魏逐漸強大起來。

北魏是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一個封建政權。拓跋氏最早居住在今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阿裏河鎮西北10公裏的大興安嶺北部東麓。東晉早期,拓跋氏內遷於雲中一帶,後遷居定襄盛樂,成為塞上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公元378年,其首領拓跋什翼健在繁峙即代王位,具有了國家規模。公元386年,拓跋什翼健之孫拓跋珪在牛川建魏,史稱北魏(公元386-534)。北魏在孝文帝統治時期,開始由奴隸製向先進的封建製度轉化,並先後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風俗等方麵進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漢化改革,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性質發生了重大改變,出現了崛起與中興的景象。繼孝文帝之後,自宣武帝至孝武帝時期,佞臣當道,朝綱不紀,國勢日衰,北魏進入內亂時期。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公元471-477年,即孝文帝統治時期,北魏崛起與中興的標誌是:

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北魏孝文帝時改變了過去農業與畜牧業並舉的局麵,而使農業生產在社會經濟中占據絕大部分比重,產量大大增加,由此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煉鋼和手工業有了新發展。相州牽口等許多地方已能冶製銳利的鋼刀。造紙、榨油、釀酒、煮鹽等行業技術日趨先進。

商業活躍。北魏早期,其商業幾乎處於停滯狀態,錢幣貨物無從流通。孝文帝時,當地許多百姓棄農從商,貨幣恢複流通。商業發展比較發達的洛陽出現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對外貿易遠達西方國家。商貿促進了民族融合,使鮮卑族等少數民族成為漢族的一部分。

雕刻藝術水平空前提高。孝文帝時及其前後,其雕刻藝術在繼承秦漢以來中國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又有很大提高,集中表現在當時的石窟寺中。北魏時期的石窟分布比較廣泛,西起甘肅東到遼寧,至今還保存著著名的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大同雲岡石窟、甘肅敦煌石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永靖的炳靈寺的石窟等。在這些石窟寺中所塑造出來的大量佛像,代表了當時中國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而如今它們也稱得上是世界藝術寶庫。

孝文帝時期之所以出現中興的局麵,其主要的治國措施是:進行班祿製改革,嚴肅吏治;推行均田、“三長”製度;遷徙都城,大力提倡漢化;選賢治國,直言納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