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宋太祖趙匡胤
北宋的崛起得益於趙匡胤,趙匡胤是何許人也?這裏對其稱帝前的簡曆略作介紹:
公元927年,趙匡胤生於洛陽夾馬營,取名趙匡胤,取“匡扶保佑後代”的意思,可見他父親是對其有著厚望的。
趙匡胤祖籍河北涿州,父親趙弘殷本是後唐莊宗李存勖所寵愛的戰將,在後唐時是禁軍頭目,李存勖在兵變中被殺後,他也受到冷落,家境日益艱難。趙匡胤出生時正是家境貧苦的時期。在他幼年時,父親趙弘殷曾經一度攜帶妻兒,外出逃難。
趙匡胤少年時書讀得不錯,習武方麵也表現出了非凡的天賦,那個時候他就已經是弓馬嫻熟的武將了。趙匡胤是家裏的二兒子,他容貌俊偉,氣度不俗。公元945年,趙匡胤結婚成家。成家之後,他並沒有像一般人一樣,甘於過平民的生活。因為在他的心裏,一直有著不滅的理想,那就是成就一番事業。
公元948年,21歲的趙匡胤不甘心一輩子無所作為,於是自己出去闖蕩。滿懷雄心壯誌的他,很快就遭到了打擊,從陝西走到甘肅,趙匡胤壯誌難酬,甚至連個收留他的人都沒有,反而花光了路費,受盡了欺淩。
走投無路的他這時候想起了要去投奔父親的故友,這一天,他來到複州(今湖北)節度使王彥超處,想從他那裏圖個安身之所。可是這個王彥超絲毫不念舊情,而是給了他十貫錢,像打發乞丐一樣打發了他。趙匡胤拂袖而去。此後,他又去投奔隨州刺史董宗本,這回終於找到了收留之所,不過沒幾天他就受不了其子董尊海的欺淩,獨自上路了。後來他流落到了襄陽,在一寺廟裏安身的時候,住持見其魁梧英偉,便將其推薦給郭威。
在趙匡胤去投奔郭威的路上,他詠出了這樣的詩:
太陽初出光赫赫,
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
逐退群星與殘月。
李成·《讀碑窠石圖》
《讀碑窠石圖》畫的是荒野寒林之中,古樹下有一古碑,有一騎騾老者正仰觀碑文,旁有童仆相隨。畫中蟹爪狀的樹枝、卷雲狀的石頭、蕭瑟的氣象及平遠的背景,無不體現了李成畫作的特點。碑則有小楷題字“王曉人物、李成樹石”,可知畫中人物乃王曉所畫。
從這首詩中,看不出有太多的文采,但卻完全能看出他的語氣非凡。雖然他一路上曆經了坎坷,但心中那份雄心依然不曾泯滅,這就是英雄與眾不同的地方。
趙匡胤去投奔郭威的時候,郭威正是朝中的實權人物,郭威果然相中了身強力壯、武藝精湛的趙匡胤。在他的帥幕下,趙匡胤開始有了施展才華的舞台。郭威起兵反漢的過程中,趙匡胤表現得很出色,深得郭威的賞識,升任為定國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與父親趙弘殷一同統領禁兵。
趙匡胤任職期間,做事非常認真,盡職盡責。有一次,父親趙弘殷征戰回歸,經過滁州城時已是半夜,於是叫守城的兒子趙匡胤開城門。趙匡胤此時不念父子之情,傳令說:“父子雖然是至親,但守城乃是國事,依照規定等天亮了才能開門,讓部隊在城外等候。”而此時的趙弘殷已年歲較高,還有病在身,聽到這番話後更是惱怒異常,不過,礙於規定確實如此,他也隻能隨大軍在城門外凍到天明。結果,第二天進城之後便臥床不起,大病了一場。
這件事後來傳到了後周太祖郭威那裏,郭威聽後非常感動,他認為自古忠孝難兩全,趙匡胤選擇了盡臣子之道,可見其是忠貞的大臣。於是,趙匡胤成功地獲得了後周太祖的信任與賞識,後來被改任為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從這件事上看,趙匡胤是個非常會做事、也是非常會處世的人。也正是憑借這一點,他一直非常受後周太祖郭威的看重。在此後的日子裏,趙匡胤的仕途開始順暢起來。在後周的重臣中,趙匡胤不是最有權力,也並非最有實力的,他能取代後周建立自己的政權,當然有他的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