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強幹弱枝:宋朝崛起與中興(3)(1 / 2)

在攻西蜀之際,趙匡胤令大將潘美鎮守湖南。南漢主劉钅長腐朽昏庸,不修國政,反而向北用兵,企圖擴展版圖,被潘美擊退,還丟失了彬州。北宋遠征北漢失利後,趙匡胤又轉向南方,伺機用兵。公元970年,南漢軍攻道州,激怒了趙匡胤。9月,宋太祖趙匡胤派潘美、尹崇珂、王繼勳為主將,率10州兵馬從湖南繞過五嶺進攻賀州。

刀車(模型)

宋代時,隨著設防城堡的不斷發展,攻守城器械也相應發展起來,攻和守的器械也有了明確分類。圖為宋代用以守城堵塞缺口的塞門刀車(模型)。

南漢賀州刺史陳守忠告急於劉钅長,劉钅長遣大將伍彥柔從水路前往救助賀州。北宋軍聞訊後,撤至距賀州約20裏處的南鄉,並在此埋下伏兵。南漢援軍夜泊南鄉,黎明時登陸,突遇宋軍伏兵,幾乎全部被殲,南漢大將伍彥柔被擒斬首。賀州漢軍在強勁的宋軍麵前隻得投降。

潘美克賀州後,聲言要順江而下進攻興王府。劉钅長已無大將可遣,隻得起用閑置多年的宿將潘崇徹,令其統兵5萬鎮守賀江口。10月,宋軍占領開建寨,俘虜漢將靳暉。昭州、桂州的南漢軍聞風而遁,宋軍輕取二州。11月,潘美折兵向東,又攻陷連州。南漢招討使盧收退保清遠。劉钅長以為宋軍已得湖南14州,不會再南進了,未作更多防範。潘美率重兵馬不停蹄,12月進圍韶州。劉钅長見勢不妙,速令李承渥領兵數萬堵擊宋軍。南漢軍在蓮花峰下列陣,置大象於陣前與宋軍決戰。潘美早有破敵之策,集中了強弓勁弩眾箭齊發,大象驚亂回奔,衝散了南漢軍陣。宋軍全線壓進,南漢軍傾刻瓦解,李承渥逃離戰場,北宋軍占領韶州。

韶州失陷,興王府再無屏障。劉钅長又以一位宦官的養子郭崇嶽為招討使,與大將植廷曉統兵6萬進抵馬徑,遍立營柵以拒宋軍。公元971年正月,潘美軍先占英州,又取雄州。此時,固守賀江口的潘崇徹全軍出降。劉钅長見回天乏力,遂向潘美乞降。不久,劉钅長自恃尚有15萬兵馬,還能與宋軍抗衡,便令其弟劉保興率軍前往馬徑增援。南漢與北宋兩軍在馬徑又大戰,南漢大將植廷曉陣亡,郭崇嶽奔回營柵。當晚,宋軍火攻營柵,南漢軍潰敗,郭崇嶽死於亂軍之中,劉保興逃回興王府。公元971年2月4日,宋軍抵達興王府城下。第二天,劉钅長出城投降。廣袤的嶺南地區,從此成為北宋的疆土。

南漢滅亡之後,南方剩下的最後3個割據政權個個自危,震恐異常。勢力最強大的南唐皇帝李煜這時也不得不主動要求取消國號,放棄皇帝的稱號,改稱“江南國主”。另外兩個割據政權,吳越和漳泉早就上表稱臣,接受了宋朝的官職。

經過3年的準備,公元974年10月,宋太祖令曹彬為統帥、潘美為都監,率水、步、騎兵在采石一線強行渡江,進圍金陵;同時令吳越國主錢俶統率吳越軍5萬,由宋將丁德裕監軍,從東麵攻取長州,然後會師金陵;令王明為西路軍,向武昌方向進擊,牽製屯駐在江西的南唐軍隊,使其無法東下援救金陵。11月中旬,宋軍依照樊若冰的圖示在采石用預先造好的戰艦架設浮橋獲得成功,其主力部隊通過浮橋,順利跨過了長江天險,大敗南唐水陸兵10餘萬於秦淮,直逼金陵城下。與此同時,錢俶率兵攻克了長州、江陰、潤州,形成了對金陵的外線包圍,金陵成了一座孤城。11月27日,在李煜仍不投降的情況下,宋軍發起總攻,金陵城破,李煜做了俘虜。

滅南唐是宋太祖統一南方的最後一仗,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戰。這次戰爭中的“浮橋渡江”、“圍城打援”,是宋太祖戰略部署中的得意之舉,也是古代戰爭史上的創舉。

公元976年,宋太祖死去。宋太宗趙光義按照宋太祖的既定方針,繼續對吳越和漳泉施加壓力,終於不動一兵一卒,迫使錢俶和陳洪納表獻土,以兩浙和福建地區的15州1軍100縣歸降北宋。南方至此完全統一。在此基礎上,宋太宗一鼓作氣,滅掉了北漢,延續了數十年之久的分裂割據局麵終於結束了。除了遼所控製的燕雲16州外,漢族所聚居的中原地區和南方的廣大區域重新獲得了統一。這時,離宋太祖逝世僅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