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期,連年戰亂,田地荒蕪比較嚴重。為了刺激農民墾荒,宋太祖下令,凡是新墾土地一律不征稅,凡是墾荒成績突出的州縣官吏給予獎勵,管轄區內田疇荒蕪麵積超過一定畝數的,要給予處罰。
桑、棗、榆等樹是古代主要的經濟作物,桑對蠶絲業的發展關係重大,棗、榆可幫助人們度過凶荒之年。因此,宋太祖明令嚴禁砍伐:凡剝三工以上,為首者處死,從犯流三千裏,不滿三工,為首者減死配役,從犯徙三年(毀樹長度共達412尺,即為一工)。可見政府對濫伐樹木者懲治之嚴。
除此之外,太祖還鼓勵農民種植桑棗,曾發布種樹令:每縣將農民定為五等,第一等種雜樹100棵,第二等種80棵,依次遞減。如果是種植桑棗,隻要達到半數,即可完成任務。由於鼓勵種植桑樹,使蠶絲業發展較快。北宋時的紡織業中仍以絲織業最為發達,工藝水平也達到相當的高度,如定州刻絲用各色絲線,織出鮮豔美麗的花草鳥獸,堪稱絲織珍品。
在宋初實行的農業政策中,水利建設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水利除了灌溉、運輸之外,對於防止洪害、穩定社會的意義也非常重大。出於使皇權長治久安的需要,宋太祖對有關國計民生有重要影響的黃河下了很大的力量治理。黃河的問題主要是水患,五代時期,黃河多次決堤、改道,淹沒村莊農田無數,宋初也不斷有水災出現。太祖在公元962年,令黃河沿岸修堤築壩,並大量種樹,以做防洪時用。公元965年太祖趙匡胤詔曰:“沿黃、汴河州縣長吏,每歲首令地分兵種榆柳,以壯堤防。”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為黃河堤壩例修期,宋太祖下令嚴格巡察,防患於未然。因此,素以黃害著稱的黃河在太祖在位的17年中,隻有十幾次潰決的記載,並且都沒出現嚴重的災害。除了黃河之外,宋太祖對運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不少修整。這對於農業經濟的穩定、商業經濟的流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振儒學,文化統治
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除了需要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麵采取一定的措施之外,思想文化方麵的統治,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魏孝文帝的倡導佛教、唐玄宗的尊崇“老子之術”……無一不是為了加強思想文化方麵的統治。宋太祖趙匡胤吸取先代的統治經驗,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統治百姓。
宋太祖的思想統治策略是重振儒學,恢複綱常名教。五代時期天下混亂,君臣之道破廢,父子之道不講。因此,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宋太祖又開始極力提倡儒學,用等級名分的封建綱常來統治臣民。他命人在國子監和祠宇內,修飾“先賢十哲”,繪畫“先賢”、“先儒”肖像,讓學子後人頂禮膜拜,他還親自為孔子、顏回做像讚。他教育武將要克服驕悍之氣,學會以文雅治天下。同時,由於佛教可以使百姓忍受現實生活中的痛苦,以求死後進入“極樂世界”享受幸福,宋太祖一改周世宗反佛的政策,開始提倡佛教。他親自到京城中的佛寺,如大相國寺、開寶寺中禮佛,以示尊崇。於是,天下信佛者日漸繁盛,僧尼人數大大增多。
在集中權力、加強統治的同時,北宋政府意識到文化統治的重要性,開始改進隋唐以來的科舉考試製度。規定殿試不再有淘汰製度,隻要參加過殿試,每個人都可以有做官的機會,並稱他們為“天子門生”。同時,趙匡胤還著力改變朝廷中重武輕文的風氣,下令修複孔廟,開辟儒館,沿用老學名儒,以勸勵教化。
隨著對文臣的重用,統治集團內部的那種“文弱武強”的畸形關係得到了調整。原來那些驕橫跋扈的武將們不但見了宰相都恭恭敬敬,而且自己也一板一眼地開始讀起書來。這樣,中央與地方、君主與臣下的關係得以調整,地方行政、財政和軍事得以向中央集中,逐步形成了君主集權製的形勢。開科取士、重文用武、廣羅人才等政策的實施,使北宋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科舉取士,保任納才
北宋用人、選官承襲了隋唐以來的科舉製度,但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是加以改革和發展。宋太祖趙匡胤指出,以前的科舉,因世家操縱而堵塞了“孤寒之路”,選拔的貴族子弟隻懂得飲酒彈琵琶,而不知民間疾苦。因此他規定不許靠繼承而當官的人直接做州縣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當時的門閥勢力。
為了更好地選拔人才,趙匡胤還在改革科舉製度的基礎上,實行了殿試製和保任製。公元973年,宋太祖趙匡胤詔令開始舉行殿試。當時在進士第考試過後不久,落第舉子徐士廉等人,發現考官李昉錄取考生時營私舞弊,取舍不當,便猛敲登聞鼓上告皇帝。於是,趙匡胤便親自在講武殿命題重試。從此以後,殿試即為定製。每屆進士考試後,趙匡胤都要親自進行殿試。這樣,經過皇帝錄取的進士,便都成為“天子門生”,改變了“自唐以來,恩出私門,不複知有人主”的故習,防止了進士與考官之間暗暗結成小集團而危害皇權。除此,趙匡胤還規定:凡因求取功名,數載苦讀詩書,但因錄取人數有限,多次考取不中,其中連續考15場還未被錄用的考生,可施與“特恩”,賜“本科出身”,這對當時的文人學士有很大的誘惑力,引導他們埋頭讀書,應試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