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強幹弱枝:宋朝崛起與中興(2)(2 / 3)

趙匡胤除了靠科舉取士外,還實行保任製。即由官吏推薦,從中選拔需要的人才。為保證被推薦者的質量,他下令規定,保舉者可以不避親友,但在舉薦書上要詳細寫明被舉者的條件,還要署上自己的名字,如果以後證明被舉者名不副實,保舉者要被牽累連坐。一次,各道為朝廷推薦來400餘名,舉狀稱讚他們是什麼“孝悌力田”、“文武幹才”等等。趙匡胤讓翰林學士李昉在禮部貢院考試審核,他又親自在講武殿考問200餘名,結果發現這些人都是平庸之輩,有名無實,便把他們全部放回原籍,並對保舉的州官給予了嚴厲斥責,做到了寧缺勿濫,保證了人才的限量及質量。這種保任製,經趙匡胤的補充,並以詔令的形式頒布,對於選拔人才的工作無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改變了過去濫舉和私舉的流弊,保證了人才的質量及後備力量。

宋太祖時所實行的殿試和保任製,使我國曆代的人才選拔製度得到了發展和進一步完善,在我國人才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保境息民,減緩矛盾

太祖趙匡胤對邊境諸民族實行了一條“保境息民,不欲生事”的方針。有一例可對此作出說明:

鎮守秦州的高防,送到宋朝一奏折:高防到職後,組織部隊砍伐渭水南的林木,與當地吐蕃族發生矛盾,後來竟打起仗來。高防軍俘虜了40多名吐蕃人,渭南林地也並入當地漢族政權。太祖在批閱這個奏章時,反複斟酌,遂批示處理方法:撤換高防另有任用,守軍撤回渭水以北,釋放俘虜並停止砍伐林木。這裏不僅體現了保境息民的方針,更重要的是堅持了民族團結的政策,維護了少數民族的利益。趙匡胤很注意緩和曆史形成的民族矛盾。五代時邊境守將常唆使流氓盜賊到少數民族中偷皮盜馬,回來按價收購,引起少數民族的極端不滿。趙匡胤取消了這種活動和貿易,並將被盜之物歸還原主,這就緩和了矛盾,增進了民族之間的諒解。

在太祖在位期間,保境息民的方針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北宋與西夏、契丹的關係有所改進,雙方互相派使者聯係通好。

掃除割據,推進統一

中唐以來,從藩鎮林立到五代十國,中國長時間地陷入分裂割據的混亂狀態,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也給社會各階層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百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到了五代十國末期,人民渴望統一,希望和平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原一統的曆史大背景已經開始形成。早在後周時期,趙匡胤作為周世宗的得力助手,在協助周世宗推進統一的大業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當他代周自立後,自然就把完成中國統一的任務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北宋王朝建立之初,周圍存在著幾個由外族所建立的敵對國家和許多由漢族所建立的割據政權。在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在西北有黨項族的強大勢力,夾在二者之間的則是割據山西一帶的北漢。北漢受到契丹的支持,與以前的後周和剛建立的宋王朝一直處於公開敵對的狀態。在江淮以南,則存在著南唐、吳越、後蜀、荊南、湖南、南漢、南平、漳泉8個割據政權。雖然這些割據政權處於物產豐富的地區,但由於其各自疆域狹小,又互不聯合,因而大多國力不盛,不得不向以前的後周和剛剛建立的宋王朝表示名義上的臣服或通好。

在這種形勢下,擺在趙匡胤麵前有兩條路:一是乘南方諸國名義上表示臣服的時機,繼續周世宗的政策,進行北伐,收複為遼所占領的燕雲16州領土,割斷遼與北漢的聯係,進而消滅北漢這一公開的敵對勢力,然後統一南方諸國;另一條道路則是南征,在完全征服了南方8個割據勢力以後,再伐北漢,攻取燕雲16州,將契丹趕回長城以北。經過君臣之間的反複爭論,宋太祖集思廣益,最後終於在公元962年確立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

公元962年9月,盤踞湖南的武平節度使周行逢病故,由11歲的兒子周保權繼位。衡州刺史張文表不願向周保權稱臣,便起兵襲占了潭州,準備進擊武陵。武平政權一麵遣親軍指揮使楊師璠征討張文表,一麵向南平和北宋求援。同年11月,南平政權統治者、荊南節度使高保勖病死,由其侄高繼衝繼位。趙匡胤看到荊、湖生亂,遂定下了“出師湖南,假道荊渚”方略,意在一舉擊滅南平、武平政權。

公元963年正月,北宋將領慕容延釗、李處耘率10州兵馬進入南平,趙匡胤並令南平出水軍3000助攻潭州。南平兵馬副使李景威主張以伏兵奇襲北宋軍,高繼衝不敢。宋軍先入荊門,兩位宋將善待南平守軍,南平軍將領保寅欣喜非凡,以為宋軍別無他意。當晚,李處耘悄悄率數千精騎向江陵疾進,突然入城為守,待慕容延釗率主力到達江陵後,高繼衝方知禍不能免,隻得獻出所轄的3州17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