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強幹弱枝:宋朝崛起與中興(2)(3 / 3)

南平既克,北宋軍征發當地軍隊萬餘人,合兵向湖南進發。此時武平政權已平息張文表叛亂,見北宋軍仍日夜兼程直趨朗州,知道北宋必將盡取湖、湘之地。武平主周保權打算臣服於北宋,被指揮使張崇富所阻,又決定抵抗宋軍。趙匡胤遣使告諭周保權及將校,說既然武平請求宋軍來解難,現在卻反拒王師,這不是自取塗炭嗎?武平政權仍然置之不理,於是北宋軍水陸並進展開強大的攻勢。其水師於三江口擊滅武平水師主力,殲敵4000餘人,獲戰船700餘艘,又乘勢攻占了嶽州。宋將李處耘率陸師在澧州南與武平指揮使張崇富軍遭遇,武平軍不戰而散。宋軍進占朗州,斬殺了張崇富,武平主周保權被擒。武平將領汪端率殘部遁往山林,9月末,被宋軍徹底擊滅。

荊、湖之地盡歸北宋,一方麵擴展了趙宋王朝的版圖,另一方麵是取得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前進基地。

西蜀領地,自古號稱天府,又處於中國西南部,曆來戰亂較少,經濟比較繁榮,擁州46個,在南方各國中,也算得上是個大國了。蜀主孟昶,昏庸無道,不視國政,大權盡入知樞密院事王昭遠手中。王昭遠誌大才疏,不精軍事,又好大喜功。本來孟昶與宰相李昊商量要歸順北宋,卻被王昭遠阻止。於是西蜀在三峽屯集重兵,又在涪陵、瀘州、戎等地大力擴充水軍。王昭遠在部署完畢後,即慫恿蜀主孟昶派出使者聯結北漢,約定兩國軍隊夾擊宋軍,奪取關中。蜀使中有個軍校中途叛變,將蠟丸帛書獻給了趙匡胤。宋廷早有攻蜀的預案,抓住蜀、漢相通圖宋的把柄,便開始了攻取西蜀的軍事行動。

公元964年11月,宋軍分兩路攻蜀。北路軍由大將王全斌指揮,崔彥進為副帥,統領3萬步騎兵,自鳳州出發,經陝西南下。東路軍由劉光義、曹彬指揮,率2萬步騎兵。從歸州出發,沿長江西上。

西蜀政權獲悉宋軍將至,孟昶即以王昭遠為行營都統,趙彥福為都監,以3萬兵馬守廣元、劍門等險關,另外派遣大將韓保正以數萬人馬鎮守興元。

同年12月中旬,北路宋軍攻入蜀地,占取興州,殲敵7000餘人,興州蜀軍退守西縣,與從興元撤來的韓保正部會合。北宋將領延德急攻西縣,大敗蜀軍,抓獲蜀將韓保正、李進。蜀軍殘部燒毀棧道,退保葭萌。宋將王全斌讓副都部署崔彥進率部搶修棧道,自己則親率主力由嘉川東南的羅川小路迂回前出,進攻利州。在大、小漫天寨擊敗蜀軍精銳部隊。王昭遠親率精兵堵截,三戰皆敗,蜀將王昭遠退守劍門。

東路北宋軍溯江而上,連戰連捷。進至夔州鎖江30裏時,舍舟登陸,奪取了浮橋,爾後又引舟而上,一舉攻克夔州。

蜀主孟昶接到王昭遠的敗訊,急令太子元喆為元帥,帶兵萬餘增援劍門。元喆素不習武,又日夜嬉耍,不恤軍政。公元965年正月,王全斌軍糧益光,即分兵一路從來蘇小路向南迂回,主力則向劍門進攻。蜀軍恃劍門天險,隻以偏將把守,主力退往漢源坡。宋軍急襲劍門,蜀軍大敗,王昭遠被俘。蜀太子元喆在進軍途中聽到劍門已失,倉促返兵成都。劉光義軍一路順利,連拔萬縣、恩施、開縣、忠縣等州,遂州蜀將降服。至此,北宋二路大軍相繼抵達成都外圍。孟昶走投無路,於公元965年正月初七日歸降北宋。宋軍擊滅西蜀之戰,前後不過66日。

巢車(模型)

西蜀平定,使北宋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於是,宋太祖趙匡胤便將注意力轉向北方的北漢政權。公元968年7月,北漢主劉鈞病逝,由養子劉繼恩主政。劉繼恩庸懦無能,不但與宰相郭無為不和,還殺養弟劉繼忠,一時間北漢政局動蕩不安。趙匡胤認為時機已到,便於同年8月派遣大將李繼勳和黨進,統率大軍北伐。宋軍一直攻到太原城下。9月,北漢內訌,宰相郭無為襲殺劉繼恩,立劉繼元為主,劉繼元即向契丹求援。宋太祖趙匡胤欲以高官厚祿勸降劉繼元和郭無為,卻遭到拒絕。11月,契丹大軍前來援助北漢,宋將李繼勳隻得退兵。北漢軍乘機大掠晉、絳二州。

初次進攻失利,並沒有動搖趙匡胤的決心,他決定親征北漢。公元969年2月,宋軍自相、磁等州出兵,直撲潞州。先鋒李繼勳擊敗劉繼業,進至太原城下。3月,趙匡胤率主力也來到太原。趙匡胤親自督戰,宋軍連續發起強攻,無奈太原城堅,久攻不下。4月,契丹從石嶺關與定州出兵兩路援救北漢。宋將何繼筠在陽曲北重創契丹軍,另一將領韓重讚在正定也獲大捷。太原城外的宋軍又引汾水灌城,仍不能克。這場攻堅戰持續了100多天,雙方損失都不小。宋太祖趙匡胤為了保存實力,最後決定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