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棄牧從耕:元朝崛起與中興(1)(1 / 3)

南下滅宋,結束分裂

早在蒙古成吉思汗之子窩闊台汗(公元1229-1241年在位)攻滅金朝之後,蒙、宋之間的關係就已不斷惡化,由此而導致兩國之間的戰爭連年不斷。窩闊台汗派出皇子闊出、闊端及重臣失吉忽禿忽,大將口溫不花、塔思等親臨前線,主持侵宋戰爭。到公元1240年,窩闊台曾準備發動大規模的侵宋戰爭。但因窩闊台病死,侵宋戰爭暫告中止。其後,由於蒙古帝國對內爭奪汗位的紛爭連年不絕,對外又主要把軍力用於繼續向西擴張,故而與宋朝處於一種相持狀態。

蒙哥(成吉思汗孫、拖雷長子,公元1251-1259年在位)執政時,在肅清政敵、鞏固統治的同時,為全麵攻宋做了積極的戰略準備。公元1257年秋,蒙哥派遣大將塔察兒進圍長江中遊宋軍要塞樊城,攻而未克。次年春,蒙哥親率大軍4萬人,進攻西蜀。兵分三路,宗王穆哥由洋州攻入米倉關;大將孛裏叉由漁關入攻沔州;蒙哥親率大軍由隴州攻入大散關。同時,又命皇弟忽必烈率軍征鄂,大將塔察兒進攻荊山,以分散宋軍的防守力量。

蒙哥所率之軍,秋天進至漢中。初冬,攻克利州,渡嘉陵江及白水江,又攻苦竹隘、鵝頂堡、大獲山諸處,所至進展頗為順利。公元1259年7月,蒙哥在攻宋合州的釣魚山時,受傷身亡。蒙古時期的大規模侵宋戰爭以失敗而告終。

至忽必烈(元世祖,成吉思汗孫、拖雷第四子;生於公元1215年,卒於1294年;1260-1294年當政)時期,南宋政局徹底腐敗。宋理宗趙昀不理政事,他的後繼者宋度宗趙禥、恭宗趙顯,更是昏庸無能,橫征暴斂,使江南老百姓受盡了苦難。南下攻宋,統一全國,成為元世祖忽必烈的主要任務。

忽必烈的滅宋戰爭采取了中央突破,先事襄陽,然後東擊臨安的軍事戰略。因此,元軍南下滅宋戰爭,大體可區分為攻取襄樊、席卷江南兩大階段。

襄樊即今湖北境內的襄陽與樊城。二城分居漢水南北,隔河互犄,是南宋的北大門,具有很大的戰略價值,故而南宋政權以勇將、京西安撫副使呂文煥集重兵鎮守於此。公元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命阿珠、劉整攻襄樊,以董文炳守淮西呼應之,並以汪良臣、鄭鼎、紮剌不花在四川境內展開攻勢,阻止蜀地宋軍下援呂文煥,策應襄樊方向。

圍攻襄樊的具體部署是:在萬山至灌子灘漢水中立柵,切斷宋軍的水路聯係;以史天澤軍在城外築壘,阿珠、劉整等部則配置在鄂州西北不遠處的鹿門山、德安、京山,阻擊臨安方向的宋軍西上。蒙古大軍的襄樊圍攻戰前後持續了五六年之久,在此期間,南宋守城部隊英勇頑強,粉碎了蒙軍的多次進攻。南宋政權也曾數次以舟師增援襄樊,由於主帥的無能,始終打不通鄂州與襄樊的聯係。忽必烈鑒於襄樊久攻不克,遂改變戰法,集中兵力攻擊樊城。公元1273年1月,阿珠部水陸兩路夾擊樊城,又使用威力巨大的大炮向城內轟擊,樊城宋軍終於力不能支,守將牛富在身受重傷後投火而死,元軍進占樊城。2月,元軍移師襄陽城外,宋軍大將呂文煥在絕境中舉城降元。襄樊失陷,南宋的門戶洞開,江南朝廷的敗滅,已指日可待。

南宋把持朝政的賈似道,直到大難臨頭之際,仍然不聽大臣們的勸阻。荊湖製置使汪立信建議集50萬大軍以百裏為屯,布於沿江各要地,以便戰守並用,互相應援。賈似道置之不理,讓各地守軍仍然處於各自為戰、無法相互關照的境地。公元1274年,宋度宗死,賈似道為了獨攬朝政,竟立年僅4歲的趙顯為帝。6月,忽必烈下詔水陸並進,對南宋發起最後的進攻。

元軍分兩路,以伯顏、阿珠率主力由襄陽沿漢水入長江,攻鄂州,然後直抵臨安,另一路由博羅歡指揮,兵出兩淮。9月,20萬元軍會集於襄陽,伯顏以一部攻江陵,率主力南下至鄂州受阻,即避開郢州向南迂回,直逼鄂州。南宋急遣沿江製置副使夏貴率戰艦萬艘增援鄂州,於鄂州附近嚴密控製了江邊要塞。伯顏也以戰艦萬艘列陣於長江北岸邊。

元軍苦於正麵攻之不利,又遣副帥阿珠率3000精兵潛至上遊,在青山磯突襲南宋水軍,繳獲戰船千餘艘,然後架起浮橋,渡過長江。宋將夏貴聞元軍已過大江,自知諸要塞難保,便退守廬州。元軍趁勢猛攻,即克鄂州。伯顏留4萬兵馬守鄂州,以降將呂文煥為先導,引主力順長江浩蕩東下,沿途迫降了許多城市的宋將。賈似道眼見元軍逼近,隻得督師13萬、戰艦2500艘西上拒元軍。到蕪湖後,賈似道遣使向伯顏求和,遭拒絕。元軍直指建康(今南京),各地守軍望風而逃,賈似道一退再退,退入揚州,繼遭貶職。

公元1275年3月,元軍進占建康。伯顏調整部署,命阿珠北攻揚州,以小部兵力清剿建康周圍的宋軍,主力則加緊作好進攻臨安的準備。這時的南宋統治集團已經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太皇太後陳道清與宋恭帝趙顯既無經略之才,又無得力大臣可以依賴。朝中文武大臣意見相左,整日吵鬧不休,軍政大計議而不決。許多大臣眼看南宋氣數已盡,索性投奔元朝或遁走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