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為拿水壺的大食人陶俑,右為西亞雜技鐵俑。
倉促之中,南宋朝廷命令大將張世傑、張虎臣、劉師勇等率戰船萬艘在鎮江方向反擊元軍,遭大敗。同年10月,元軍在攻略淮南,湖南、江西等地的同時,以伯顏為主帥,兵分三路進攻臨安。右路軍由阿剌罕指揮,自建康出四安,直指獨鬆關;左路軍由董文炳統帥,從江陰經海道攻澉浦;伯顏自率中軍出常州、平江、嘉興,趨臨安。宋軍雖然在常州等地據城死守,終因勢單力薄,阻擋不住元軍的攻勢。
公元1276年元月,元軍在掃清外圍各要點後,進至臨安東北的皋亭山。南宋將領文天祥、張世傑等人力勸皇室從海路轉移。趙氏皇室於十八日正式表示投降。2月,元軍將南宋太皇太後與宋恭帝及文武大臣一並送往燕京。延續了300多年的宋王朝從此消亡。中原數百年的混亂局麵從此結束。
平定叛亂,保疆固權
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經濟發達、社會安定,這是大元王朝建立後的大好形勢,但隨著政治、經濟中心由草原地帶轉移到中原,元政府與北方諸王的矛盾進一步加深了,從而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裝叛亂。
元世祖忽必烈時,窩闊台汗的孫子海都與察合台汗國篡位者八剌、欽察汗國忙哥帖木兒結盟,發動叛亂,並自認為是蒙古大汗正統的繼承者。
聞聽後方諸王叛亂,忽必烈心中很是不安。他忍氣吞聲,多次請海都入朝,但海都置之不理。為了保障滅南宋戰爭能繼續進行,忽必烈隻得親自西巡,同時派皇子那木罕戍守住可力麻裏,以防海都南下。隨後不久,又派右丞相安童前去協助那木罕,加強防禦。公元1276年夏天,那木罕、安童正在伊犁河邊圍獵時,覬覦大汗位已久的昔裏吉(蒙哥之子)糾合脫黑帖木兒拘捕了那木罕、安童,東犯和林。
忽必烈得到那木罕被拘的消息,又驚又恨。這是因為那木罕是正妻察必所生的幼子,按照蒙古舊製,那木罕可能是忽必烈的繼承人。如今那木罕和安童被劫往欽察汗國,生死不明,那木罕與右丞相被擄,整個西北邊關群龍無首,如果海都、昔裏吉與其他心懷不滿的諸王合軍一處,共同南進,上都和大都就會危在旦夕。這怎麼不叫忽必烈心急如焚?於是忽必烈當機立斷,命令伯顏帶精銳部隊歸大都,又命駐高麗的蒙古軍即刻拔營渡江,聽候調遣。江南精銳部隊按命令迅速北返,駐高麗的一部分部隊也奉旨西歸。就在這個嚴重時刻,忽必烈又得到一個消息,應昌府的蒙古貴族隻兒瓦事也起兵響應叛亂,並準備去攻打上都和林。忽必烈認為此事非同小可,一麵傳令兩都同時戒嚴,一麵委任伯顏為統帥,是日率師西征。
伯顏是一位能征善戰、足智多謀的統帥。他的前鋒別失裏過吉在上都和林附近一舉盡殲隻兒瓦事這股叛軍。不久,伯顏揮師東進直搗鄂爾渾河,與昔裏吉叛軍夾水而戰。經過幾番較量,昔裏吉叛軍敗北。伯顏乘勝追擊,直到阿爾泰山。公元1279年,脫黑帖木兒叛軍兵犯和林,也被伯顏的部將劉國傑擊敗。此後數年間,脫黑帖木兒叛軍內部分裂,他本人在逃亡途中被殺,餘部相繼投歸元朝。昔裏吉在與部屬撤裏蠻的爭戰中,也因一再敗北隻好歸降忽必烈。海都在漠北雖還有強大勢力,但迫於忽必烈的政治攻勢,隻好於公元1284年將手中控製的元朝右丞相安童放回。與此同時,欽察汗國的迭蒙啉汗寫信給忽必烈,表示願意臣服,並將拘禁多年的忽必烈之子那木罕護送回朝。
仿效漢法,改元建製
蒙古族的曆史自成吉思汗起,取國號為大蒙古國,沒有年號,直到元憲宗蒙哥時,依然故我。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是“合罕”,或稱“大汗”。隨著對外的征伐,大蒙古國的統治範圍不斷擴大,新征服地區的政治背景、經濟、文化與蒙古草原不同,統治方式、機構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
至元世祖忽必烈繼承汗位,依中原王朝的成憲,製定了年號,定公元1260年為中統元年。公元1264年8月,阿裏不哥歸降,忽必烈又改年號為“至元”。公元1271年11月,取《易經》“乾元”之意,忽必烈宣布改“大蒙古國”為“大元”。詔稱“紹百王而紀統”,表明忽必烈將大蒙古國看成是對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繼承,是堯舜禹湯和秦漢隋唐的繼續。建號改元是國家的根本大事,忽必烈在依漢法治理天下的路線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