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文治武功:清朝崛起與中興(5)(2 / 2)

康熙南巡時,曾多次親自拜謁明太祖的陵墓,並親筆寫了“治隆唐宋”的匾額,懸掛在陵殿前。他還提出要查訪明室後代,授予官職,讓其看守陵墓。後來沒有查到,便改派清朝官員按時致祭。他還親臨孔廟祭祀,對孔子的後裔大施恩寵,從感情上對漢族士大夫進行籠絡。

除了進行傳統的科舉考試外,康熙還於康熙十七年(1678)特設“博學鴻詞科”,千方百計吸引明代遺老及各種人才參政。康熙要求各級官員都要將自己知道的學行兼優之士舉薦給朝廷,以便他親自壽察錄用。經各地官吏推舉,有143人參加了康熙十八年(1679)的體仁閣考試。清政府給了應試者十分優厚的待遇,除了發給往返路費、衣食費、柴炭銀外,康熙還親自賜了豐盛的筵席加以款待。表麵上考試進行得鄭重其事,康熙還親自閱了卷,但實際上對應試者十分遷就,百般照顧。嚴繩孫隻作了一首詩,潘耒、施閏章的詩不合韻律,都被錄用。彭孫通故意將詞寫得言詞不通,竟被錄為一等。可見,為了廣泛招致人才,康熙不拘一格,確實花費了一番苦心。這次考試錄用的五十人都被授予了翰林院的官職,奉旨編修明史。高官厚祿和種種特權使這些人逐漸放棄或動搖了反清立場,落第的文人學士也無顏再以明代遺老自居了。博學鴻詞科的設立確實起了一箭雙雕的作用。

但是應試的隻是當時漢族學者中的二三流人物,而顧炎武、黃宗羲、李頤等著名學者始終拒絕應試。康熙對他們也采取了寬容的態度。關中大儒李頤以身體有病為理由拒不應試,被強行從家鄉抬到西安,李頤便絕食抗議,連續六天湯水不進。清朝官員無可奈何,隻好又派人將他送回。後來,康熙來到西安,指名要見李頤,李頤還是托病推辭。康熙不僅沒有怪罪他,還親題了“誌操高潔”的匾額賜給他的兒子以示褒揚。太原的傅山被役夫用床抬到京城外30裏的地方,他誓死不入城,京中的王公大臣們慕名紛紛前來看望,傅山大模大樣地躺在床上,既不迎送,也不施禮。結果地方官員隻得以傅山老病為由奏請免試,得到了康熙的準許。康熙所以能夠容忍這些人抵製考試的種種大不敬行為,一方麵是因為他們名滿天下,影響極大,不願意輕易觸動他們;另一方麵他們拒絕出仕,隻是退居家中講學著書,還沒有直接觸犯清王朝的統治。

康熙十三年(1674)以後,借為平定三藩籌措兵餉,清政府開始實行捐納製度。這是康熙為落第的漢族文人打開的又一條入仕之路。當時,上至知府、知縣,下到監生、生員,都可以用捐納得到。知縣額多易得,是最受歡迎的官缺,士人們踴躍爭購。三年內,全國僅知縣就捐納了五百多人。每年清政府的捐納收入多達200多萬兩白銀。

於康熙十六年成立的南書房,位於乾清宮斜對麵。入直南書房的官員不僅陪伴皇帝研究學業,還有代擬諭旨、時備顧問的任務。南書房的官員大多選自漢臣,由於朝夕侍奉皇帝,其中的人才隨時可能被發現並得到重用。高士奇原是一介寒士,落第後曾靠賣文為生。由於他詩文書畫無不精通,頗得皇帝賞識,成了康熙出巡、狩獵不離左右的侍從。高士奇不僅才思敏捷,而且善於處事。康熙南巡杭州,應靈(靈)隱寺僧人請求為之題名,不料提筆便將“雨”字頭寫得過大,正在為難,高士奇悄悄在手掌上寫了“雲林”二字,假裝研墨,提示康熙。康熙遂改寫成“雲林”。從此,也把靈隱寺稱雲林寺。一次,康熙狩獵時因馬受驚險些墜地,心中怏怏不樂。高士奇便故意帶著滿身泥水去拜見康熙。康熙聞知高士奇因騎馬落入汙水才搞得這般狼狽,大笑道:“剛才我的馬多次狂跳,也沒能把我甩下來。”相形之下,康熙覺得比不善騎術的漢族文人高明得多,不快的心情便煙消雲散了。由於不僅有君臣之分,還有師友之情,南書房的官員們平步青雲,迅速升遷。高士奇一直升到禮部侍郎。張英做到文華殿大學士,自此門第顯赫,四世為講官,子孫五人入直南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