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對外貿易的繁榮,一批新興的工商業城市湧現出來。南京、佛山、廈門、漢口、無錫、鎮江都是當時十分繁榮的城市,廣州甚至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庫”之稱。
對於海外貿易,康熙同樣擔心海外的呂宋等地常居留漢人,成了海盜的巢穴,威脅清王朝的安全。因此,當康熙五十五年(1716)江蘇巡撫張伯行等人接連上書請求禁海後,康熙又重新下達了禁海令,一概禁止商船前往南洋等地,隻允許去東洋貿易。禁海令使沿海地區的貿易銳減,民生日蹙,手工業者的技藝無法充分發揮,行商者隻好閑守家中。花費了巨資建造的商船,隻能任其閑置岸邊直至腐爛。更嚴重的是,康熙的禁海政策還長期被他的後世奉為國策,繼續閉關鎖國,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中國日益處於落後挨打的地位。康熙曾經一度開啟了古老帝國的大門,但最終又將大門關閉起來,他的功過是很明顯的。
康熙自8歲即位到69歲因病去世,在位長達61年之久。晚年他曾經這樣評價自己:“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僅勞苦二字所能概括耶!”的確,康熙勤勉為政數十年如一日,這在封建帝王中是非常突出的。平時,他有奏必簽,即使深夜接到急報,也要披衣起身回奏。有時,右手患病不能寫字,他便用左手執筆批示,決不請別人代筆。外出狩獵時,他不顧一天的疲勞,晚上叫臣下借著燭火誦讀奏章,再一一批簽,常常批到深夜。因此,康熙曾經自豪地說:“各處奏折所批朱筆諭旨,皆出朕手,無代書之人。”
有感於明代奢侈敗國的曆史教訓,康熙很注意節儉。南巡路過南京,他曾做《過金陵論》表達自己的這種心情。康熙時宮廷的費用與明代相比大大減少了。明代光祿寺每年用銀100萬,康熙時隻用10萬;明代工部每年用銀200萬,而康熙時隻用二三十萬;明代的宮中建築都要用楠木料、臨清磚;而康熙時除特殊需要,宮中一概用普通磚瓦。據康熙自己說,他的所有行宮都不進行特別裝飾,每處花費不過一兩萬金,隻占每年治河費用的1%。康熙還說,明代一日之費,可抵今一年之用。這話顯然相當誇張,但也能說明康熙反對奢侈、提倡節省的效果是很顯著的。
“滿招損,謙受益”是康熙提出的名言。他為政講求實效,一貫反對浮誇虛飾。因此,他多次拒絕了臣下為他上尊號的請求。平定三藩之後,朝臣請上尊號,康熙拒絕說:亂賊雖已削平,瘡痍尚未全複。如果政事不能修舉,上尊號又有什麼益處?朕斷不能接受這樣的虛名。討平噶爾丹之後的康熙三十六年(1697),諸王、貝勒、貝子、文武官員及遠近士民來到暢春園,搞了一次更大規模的請上尊號的活動。這已是第五次為康熙請上尊號了。康熙仍然堅決拒絕,他說:“天視天聽,視乎民生,後人自有公論。若誇耀功德,取一時虛名,大非朕意,不必敷陳。”後來,借他的生日等機會,臣下又多次請上尊號,直到去世康熙也沒有答應這些請求。他還一再拒收朝臣進獻的生日賀禮,不準為他舉行大規模的祝壽活動。他50歲生日時,朝廷官員獻上了鞍馬、緞匹和“慶祝萬壽無疆屏”等生日賀禮,他婉言謝絕道:“我的誕辰,你們這樣進獻,各督府也一定會仿效,所以我決不能接受。”在他去世前不久,他最後一次拒絕了群臣為他第二年舉行“萬壽七旬”賀禮的請求。康熙能夠在取得內治外交的一係列重大勝利後保持清醒的頭腦,拒絕臣屬的頌揚,使浮誇虛飾之風找不到落腳之地。這對一個封建帝王來說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作為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康熙從政數十年來殫心竭力,使天下粗安、四海承平,守成之中兼有創業,不愧是封建君主中的佼佼者。當然,他無法擺脫時代和階級對他的局限,晚年更漸趨保守。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掩蓋這位一代英主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