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聽說這事後,都開始相信齊國,都暗自有了依賴齊國主持國際大事的心思。齊桓公之信著乎天下,據說就是從這次柯邑會盟開始。
冬天,宋國宋桓公宣布背叛年初的北杏之盟。具體原因不知,大約是不想給齊國什麼麵子吧。
魯莊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
春天,齊桓公約會陳宣公、曹莊公,又請來了周天子的代表單伯,一起討伐被叛北杏之盟的宋國。
宋國不支,向聯軍求和。
聯軍撤回。
冬天,周天子代表單伯,與齊桓公、宋桓公、衛惠公、鄭厲公在鄄邑相會,相與盟誓,宣布宋國附從於齊國。
魯莊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
春天,齊桓公、宋桓公、衛惠公、鄭厲公再次在鄄邑相會,於是號稱齊桓公始霸,開始成為諸侯霸主,主宰諸侯國際事務。(因為周天子已經式微,管不了諸侯了,諸侯又不能無序,得找了領導。於是齊桓公就當了二老板。)
趁著諸侯會盟,鄭國私下派兵向東進攻宋國(鄭國在河南中部的新鄭——今鄭州南二十裏)。鄭宋兩國東西是鄰居,曆史上曾經有怨。鄭厲公本是老二(鄭莊公的二兒子),不當繼位,但是他媽媽是宋國人,於是,鄭莊公死後,在宋國人的大力支持下,說服鄭國執政大臣祭足,硬把鄭莊公的大兒子趕走,叫他做了國君,是為鄭厲公。隨後,宋國就向鄭厲公不斷討寶器(青銅鼎什麼的)作為回報。鄭厲公給了一些,但是宋國越要越多,於是與宋結怨,互相敵視,此時趁著都去會盟,宋國無備,於是進攻宋國。
魯莊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
夏天,齊桓公帶領宋國、衛國這兩個附從國家,討伐鄭國。鄭國既然也參加了鄄邑會盟,與其他與會國家就是盟友,盟友之間不能互相打仗,既然鄭國偷襲宋國,盟主齊桓公當然要討伐他。
秋天,楚文王也北上討伐鄭國,打到鄭國南境的櫟城。
楚國也是周初分封的諸侯之一,始受封者熊儀的爺爺,據說是周文王的老師,因為這個德行,被封為了楚國國君。但是楚國最初地盤很小,還常在遷徙中,最後去了長江畔的郢都(湖北江陵,在湖北南部,長江北岸,離武漢不遠)。這裏屬於長江流域,相比黃河流域,文明後進。楚國國力也弱小,不被各家諸侯當回事。
每當周天子召集各地諸侯開會,楚子(楚君的稱呼,子是爵位,最低)就背著苞茅、棘枝等山貨,作為貢禮,也去了。苞茅是給周天子編作濾酒器用的,棘枝是給周天子作箭杆的原材料。到了周天子祭祀儀式開始前,楚子幫著在下麵打雜,像祥林嫂那樣忙碌,用自己帶來的苞茅,親手過濾酒汁。周天子的一切高級酒,特別是給祖先喝的高級酒,必須全用苞茅過濾,而且必須讓楚子動手親自過濾,他是專業人員啊。
當祭祀開始,其他重要的諸侯們都在堂上坐著,幹了半天活兒很累的楚子竟沒有資格上去,而是立在院子裏火堆旁幹雜役,看著別讓火滅了。跟他一起看火堆的還有鮮卑族長,倆人一起看著上邊人喝酒,自己卻一點地位都沒有了。
但是,楚國不斷奮進發展,很有創業精神,不斷在江漢流域兼並諸侯,目前已經有幾百裏方圓,占有湖北很大地盤,開始成為了中原諸侯的威脅。並且在幾十年前,楚子還自稱王,是為楚武王。如今的大王楚文王,是楚武王的兒子。
鄭厲公遭受楚文王的北侵,這才害怕了,積極向中原諸侯靠攏,於是派人去齊國,表示願意接受齊桓公領導,也不再違背盟約,進攻宋國了。
冬天十二月,齊桓公、魯莊公、宋桓公(很南東部)、陳宣公(很南東南)、衛惠公(河南北部)、鄭厲公(河南即中原中部)、許國君(在鄭國南)、滑國君、滕國君(山東南部的滕縣,小國),在幽地再次會盟。宣布鄭國服於齊國領導的諸侯聯盟。
周僖王駕崩,兒子周惠王繼位。
魯莊公十七年(公元前677年)
齊國滅掉遂國後,就派兵戍守遂國,但是遂國的“愛國誌士”還在活動。夏天,遂國的因氏、頜氏、工婁氏、須遂氏四大卿大夫家族,邀請齊國衛戍部隊的長官來家裏宴飲。等齊國將官們喝醉後,埋伏的家兵一擁而上,把齊將官們全部殺光。
冬天,魯國的麋鹿太多了,多得多成了災。(這種事現在絕對不會有了。隻有人成災的可能。)
魯莊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
春天三月,出現日食。
夏天,戎人(蠻族)入侵魯國,隨後退去。魯莊公帶兵追擊,直追到濟西(濟水西)。
秋天,魯國的蜮(吃莊稼的蟲子)成災。
楚國所在的湖北地區,還有一種叫巴人的部族,建有一個巴國。後來巴人被楚人所迫,移民去了四川,但此時還在湖北中部混生活。據說他們最早發現了茶葉的功用,時間最晚在武王伐紂時期,但是用於烹飪作調料,而不是飲用。
巴人和楚人原本是盟友,十二年前,楚王文北上攻滅中原南部的申國,就是帶著巴人一起去的。當時楚文王的軍隊中還有來自楚國那處縣的縣官閻敖,結果半夜時候,閻敖沒看清敵人,帶著縣兵把巴人給揍了一頓。於是巴人叛楚。
今年冬天,巴人出動,去進攻楚國郢都。
魯莊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
楚國有個耿介的老臣,名叫鬻拳,這鬻拳曾經一次因為什麼事,進諫楚文王,楚文王不聽。鬻拳他就急了,掏出刀子抓住楚文王的袖子:“你不聽我的,我跟你一起死,都別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