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後記(1 / 2)

春秋時代可以分出前期、中後期、和末期三段。前期是齊桓公、晉文公相繼作為北方霸主,與南方的楚國對峙戰鬥,彼此平分秋色。中後期則是晉景公等一些列後繼晉國君主,繼續與南方楚國爭鬥,而東方的齊國一直挑戰晉國的霸主地位。晉景公采取開辟第二戰場的作法,把東南方的吳國給激發起來,通過巫臣幫助吳國發展軍事,從東邊進攻楚國,並且在數十年後,竟然攻破楚國郢都,楚國也就開始走下坡路。

隨即,到了末期,吳國攻破楚國後不久,晉國駕下的鄭、衛、宋、魯都轉去投奔了齊國,晉國的霸主名位因此名存實亡。但是齊國也沒能有所作為,因為很快吳王夫差北上,就在艾陵大敗了齊國,又在黃池壓服晉國,但是吳國隨即被越國毀滅。然而越國也無力染指中原。吳越總體來講,在春秋末期,也沒有給列國帶來多大影響。

越國滅吳後二十年,晉國內部,趙魏韓三卿滅掉智伯,晉國就剩三家卿了。

智伯被滅後五十年,公元前403年,晉國被趙魏韓三家分掉,所謂三家分晉,趙魏韓成為三個獨立的諸侯,而晉國不複存在。

這時的中國,就是齊、楚、趙、魏、韓、秦六個相對大的諸侯了,再加上北方的燕國(其實不強),號稱戰國七雄,中國進入了戰國時代。

關於春秋和戰國的時間分界點,司馬遷以吳國的滅亡即公元前473年作為春秋的終點。有人則認為是趙魏韓三家卿滅掉卿智伯的公元前453年為戰國起點,有人則選公元前403年,趙魏韓三家卿上升為獨立的諸侯時,為戰國起點。

秦國,在春秋前期的秦穆公時期一度很風光,幫助晉惠公和晉文公,頗有國際威望,但隨後整個春秋時代,秦國就黯然失色,不怎麼能介入諸侯事務,處在二三流的角色,這跟秦國地處西偏,缺乏人才有關。

戰國初期,晉國分裂為趙魏韓三國,這樣,“中國”就失去了最大最強的國家,無法扼製秦人向東來的可能。齊國本來比較強,楚國也比較強,晉國本是最強,但晉國分為趙魏韓三國後,齊、楚、趙、魏、韓幾國,就互相呈均勢狀態了。沒有所謂霸主了,這幾個國家誰也不服誰。

趙魏韓最初是互相攻占,都想兼並對方,從而構建一個從前的晉國那樣的大國。這種動機是好的,如果能恢複晉國的領土,就又有了霸主,可以穩定中國,也減少征伐和戰爭了。秦國也不可能再有機會。但是,趙魏韓互相鬥了多年,其中魏國最強,幾乎要滅了趙國,但是東方的齊國來救趙,所謂“圍魏救趙”,戰敗了魏國,後又在馬陵戰敗試圖吞滅韓國的魏國。魏國於是國力大衰。

也就是說,齊國是不願意看見“三晉”(指趙魏韓)重新合並成一個國家的。這當然對齊的發展將不利。以上是戰國初期的事情。

趙魏韓終於落成較弱的國家,齊、楚、秦在戰國中期以後成為三極強國(秦是因為在戰國中期進行了商鞅改革,行政效能提升)。齊國繼齊威王時代戰敗魏國後,到隨即的齊宣王時期又一度吞滅燕國(後複國),又到齊閔王時期乃至吞滅宋國,齊國獲得極大發展,這就給它東邊的趙魏韓構成威脅。這就促成趙魏韓倒向齊國,秦國通過與趙魏韓燕聯合,一起合縱攻齊,幾乎滅掉齊國,打得齊國隻剩三個城,殺齊閔王。隨後齊國勉強複國。

挫敗了東方齊國之後,中原的韓魏乃至北方趙國,就失去了依賴。於是,秦改行遠交近攻,遠交齊(不先打敗齊,齊也不可能接受與秦遠交的)近攻趙魏韓。由於多年對趙魏韓挨打無動於衷,秦國不斷蠶食韓魏,又在長平大敗趙國,殺四十餘萬。終於,趙魏韓都被秦所滅。齊國這時候,則隻得不戰而降。

齊國的教訓是令人深思的。而趙魏韓燕當初因為受齊國威脅,從而幫著秦國去把東極齊國給打殘廢了,最終卻是害了自己,教訓也令人深思。

主要也還歸咎於齊國,齊國在發展中,又不能籠絡和安慰好趙魏韓,促成後者與秦伐齊,這是齊國的外交做得不好。

總之,大體情勢是,戰國前期,趙魏韓混戰,試圖恢複一個“晉國”,但三晉沒能成功。隨即,在戰國中期,齊國極大發展,但因為吞宋過於激進,反倒遭受滅頂之災(被秦和三晉聯軍擊敗),齊的發展也失敗。當中原和東方相繼失去了自己的機會,那機會最後就在秦國,從西邊進行統一了。

至於本書中(春秋時代)還比較活躍的幾個小國,其中鄭國,是在戰國開始後不久,被韓國滅掉;蔡國在戰國初期被楚滅掉;宋國是在戰國中期被齊國滅掉,魯國是戰國後期被楚滅掉;衛國則一直做魏國的附庸,直到戰國結束時被秦滅掉。

戰國時代和春秋還有很大的不同。春秋總得來講是貴族政治,上層與下層互相絕不流動、摻合,春秋時代的卿大夫都是家族化的,世襲化的。戰國時代,霸主的消失,相應的列國爭奪的加強和頻繁,促成了對人才的需求,於是下層不斷與上層交融,商鞅、張儀、蘇秦、孫臏、吳起、呂不韋等等,所有戰國時代的人物,都是下層士人出身,卻竄上去當了執政官(這在春秋時代是不可想象的),同時伴隨的是思想界的百家爭鳴,也是文化士人的能事。戰國時代可謂是士人社會,一如春秋是貴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