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中亞邊境結識了伊斯蘭教,並在10世紀時接納了它。奧斯曼人宗教信仰的改變完全是自願的,所以他們從沒有屈服的感覺。後來隨著伊斯蘭神權和國家體係的衰落,伊斯蘭教的這些古風也就泯滅了。奧斯曼人從這些戰士那裏繼承了伊斯蘭的宗教傳統,在之後的數百年間仍滿懷虔誠地信奉這一宗教。伊斯蘭教在奧斯曼土耳其的傳播主要是靠托缽僧、苦行僧、遊方的神秘人物宣講教義,他們中絕大多數是土耳其裔人士。奧斯曼土耳其第一位信奉伊斯蘭教的君主是加茲納的馬哈茂德,他曾率軍入侵印度北部。後來,塞爾柱人占領了近東,奧斯曼土耳其的地盤擴大到了安納托利亞。穆斯林戰士、托缽僧和雲遊四方者每到一地便開始傳播伊斯蘭文化傳統。等奧斯曼帝國從塞爾柱人那裏奪得的權力穩固後,也致力於將伊斯蘭教的信仰和價值發揚光大。
奧斯曼帝國曆代蘇丹重視發展伊斯蘭學術文化,保護伊斯蘭文物古跡。帝國用大量的宗教基金在國內各主要城市興建規模宏大的清真寺、圖書館、宗教大學以及伊斯坦布爾就建有400多座清真寺,其中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堪稱為傑作。蘇丹斥巨資擴建了麥加聖寺、麥地那先知寺,修葺了阿裏的陵墓等。在新征服的東南歐建造了大量的清真寺,如在塞爾維亞的賽拉吉夫城建有著名的“加齊清真寺”。在阿爾巴尼亞建有多所清真寺和宗教學校。在布達佩斯城建有61座清真寺、10所伊斯蘭學校及圖書館。在原希臘各地建有300多座清真寺。在南斯拉夫建也有20多所清真寺及宗教學校。
16~18世紀是奧斯曼帝國伊斯蘭文明大發展的時期,先後將《古蘭經》、聖訓、哈乃斐學派的教法著作及阿拉伯文學、曆史、地理等古典名著翻譯成土耳其文並進行廣泛傳播。17世紀起奧斯曼土耳其學者用土耳其文從事著述。在蘇丹和各地統治者的支持下,在教義學、教法學、曆史、地理、文學等多個領域均有建樹,湧現出了大批著名學者。帝國政府組織學者編寫了《土耳其文伊斯蘭大百科全書》以及教權主義刊物《大東方雜誌》。19世紀中葉,蘇丹哈米德二世極力鼓吹泛伊斯蘭主義,宣稱自己是全世界穆斯林的領袖,並向各地派出代理人,在印度掀起了一場“哈裏發運動”,但效果甚微。帝國對本土和屬地的其他宗教實行“米勒特製度”,允許信奉其他宗教社團實行民族、宗教、語言、文化上的自治,保留原有的風俗習慣和法律製度,帝國政府不加幹涉。在中世紀時期伊斯蘭文明承擔了連接東西方的責任,寬容並保護了古典文化的遺產,為今天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礎。
古蘭經
奧斯曼帝國作為一個政教合一之國家,其國教為伊斯蘭教,《古蘭經》則是默罕默德在二十三年的傳教過程中陸續宣布的“安拉啟示”
的彙集,是伊斯蘭教唯一的根本經典。“古蘭”一詞係阿拉伯語Quran的音譯,意為“誦讀”、“宣讀”或“讀物”。中國舊譯為《古爾阿尼》、《可蘭經》、《古蘭真經》、《寶命真經》等。中世紀時伊斯蘭經注學家根據經文的表述,說它有55種名稱,其中常以“克塔布”(書、讀本)、“啟示”、“迪克爾”(讚念)、“真理”、“光”、“智慧”等來稱呼。據載,公元610年,安拉在“蓋德爾”的吉祥夜晚,命天使吉卜利勒向默罕默德陸續啟降《古蘭經》文,632年默罕默德逝世,“啟示”
中止。伊斯蘭教徒認為《古蘭經》是安拉“神聖的語言”,是一部“永久法典”。是伊斯蘭教法的淵源和立法的首要依據,它是伊斯蘭教信仰和教義的最高準則,是穆斯林社會、宗教生活和道德行為的準繩,也是伊斯蘭教各學派和各派別學說賴以建立的理論基礎。《古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