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是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自發產生的。在商品交換中,必須選出一種商品充當衡量其他商品價值的尺度,人們把這種能充當一般等價物作用的特殊商品,稱之為貨幣。遠古時代,生產水平低,自食其力,毋需交換。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出現了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換。約在5000年前的原始公社晚期,生產與交換均有所發展,這就需要有公認的充當交換媒介的一般等價物,進行間接交換。初以糧食、牲畜、皮毛、農具、漁獵工具等充當交換媒介。但這些物品在充當交換媒介時有許多不便,交換中逐漸用一種海貝來充當一般等價物。因為海貝的形狀大小比較穩定,色彩美觀,計數、攜帶、儲存均較方便,頗受歡迎。後又發展用珠玉、龜甲、蚌殼、金銀和銅鐵塊作中介物,隨後又出現金屬鑄幣。
中華貨幣的起源和發展也不例外。在我國古文獻中,有許多關於貨幣起源的傳說。例如:《漢書·食貨誌》說:“神農之世”就有“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利通有無者也”。《史記·平準書》說:高辛氏以前(約前24世紀)就有“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初學記》說黃帝時(約公元前26世紀)“采首山之銅,始鑄為刀”。《古今治平略》載:“伏羲氏聚天下之銅……以為棘幣……而錢幣自此始矣……神農氏列於國以聚貨帛……黃帝氏作立貨幣安藏環錢以製國用……陶唐氏謂之泉……禹於是采曆山之金鑄幣……湯發莊山之金鑄幣通有無於四方……”,還有《通誌》、《通典》、《竹書紀年》、《管子》等眾多古史典籍中都有使用貨幣的記述。正如太史公所說,這些傳說年代久遠,有待考證。近年來漢靈帝的四出五銖錢,通過大量的考古發掘,出土不少公元前2l世紀的海貝,還有許多石貝、蚌貝等仿製貝。出土文物與史料相互印證,就揭示出中華貨幣起源的曆史麵貌。公元前16至11世紀的商代,商品交換發展迅速,大量使用輕巧鋒利的金屬工具,生產水平提高,社會分工日趨專業化,交換突破地域限製,對貨幣的需要隨之更為擴大。殷商時代的青銅器冶煉頗負盛名,例如1946年安陽出土的司母戊鼎,重1370斤,極為精美,表現出高超的製作技術。殷墟以及河南、山西各地的大量出土文物,都有力地說明殷商的工商業十分發達,需要更多地使用貨幣。當時貝的貨幣單位是“朋”,一朋十貝。當作貨幣的貝叫齒貝、貨貝,它是用大貝、紫貝等為原料,背麵磨平鑽孔而成。還有許多仿製貝,已發現的有洮貝、陶貝、石貝、骨貝、銅貝和包金銅貝,到殷商後期逐漸產生金屬貨幣。
西周初期,太公薑尚為周朝製定的貨幣管理辦法——“九府圜法”,明文規定三種貨幣的規格要求:“黃金方寸而重一斤;錢圓函方,輕重以銖;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管子》書中提到周代“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又說禹湯均開山取金鑄幣。周之泉布,即今之錢也。“自其出之有源言之曰泉,自其布散不滯言之則曰布”,“源於泉,布於布,化於貨,製於刀。……刀者言其製而用之以為利。貨者以其化而通之以為利”。史籍中還載有單穆公諫周景王勿鑄大錢,說了一番鑄大錢的弊病,提出一整套“子母相權”的貨幣理論,對後世影響很大,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理論。由以上這些史料可以看出當時貨幣發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