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錢流行於兩周、三晉、鄭衛等農業區域,即今黃河中遊的河南、山西、河北地區。布錢原意為流布久遠。布,源出於鋤草農具“鑄”,簡寫為專,音轉借為布。錢,源於古代“”轉音,即鏟地的鏟。布錢的發展,又經曆了四個階段:
原始布
約在殷商後期及西周初期已經存在。又名大鏟布,形如農具鏟,是我國最早的實物貨幣之一,也是金屬鑄幣的雛形。它尚未脫離錢鋪農具原狀,體大銎短,厚重粗糙。此布有多種,主要有無字布,益字原始布,廬氏原始布,有紋飾,較美觀。
空首布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其形體比原始布大為縮小,輕薄整齊,製作精良,也稱鏟布。此布銎長,空可納柄。幣身有多種形狀。平(方)肩弧足或足麵稍向內凹者,如方肩空首布。錢身近正方形,正背有三道直紋及文字,如安臧布。尖肩尖足空首布,正背也有三道直紋,如甘丹布。斜肩空首布,晚期出,最大的為三川折布,最小的為東周布。這些布錢多附有文字,記幹支、數字、地名、天象、事物等內容,一字二字不等。其貨幣單位為“祈”,春秋時重35克,戰國早期12—17克,晚期輕至10克左右。
平首布
又叫實首布,形秦半兩體比空首布更小而薄,相當精美平整,基本上已脫離農具的原形,如銎和三條背直紋均消失。春秋末期始見,盛行於戰國中晚期。平首布種類很多,乾元重寶大元通寶均布首扁平無銎,布背素麵,布麵有各種文字,記地名和貨幣單位祈、尋等。布的重量也從30克至五六克不等,變成一種有一首兩肩兩足的扁平光亮的小銅片。又可按重量分成大小幾種,有以銘文表示二祈、一祈、半祈的,寓有子母相權之意。形製上有平肩、聳肩、圓肩、方足、圓足、尖足等等。戰國中期盛行的平首布有晉陽、梁、安邑等祈字布,各分為半祈、一祈、二祈三種,重量不等,如“安邑一祈”重17克,“梁一祈”重10—16克。另一種叫爰字布,魏國大梁鑄,文字多,有兩套;一是“梁正尚金當爰”和“梁半尚二金當爰”;二是“梁充祈金當愛”和“梁充祈五、二十當爰”。形同第二套的還有“山陽布”,分大、中、小三種。晚期平首布更輕小精致,重約五克,錢麵多記地名,有三種類型:方肩方足平首布,多鑄三晉地名,背有表示貨幣單位的一半、半等字;尖肩尖足平首布;圓肩圓足平首布。
三孔布
係圓足布的一種。布首和兩足各有一孔,備穿紮。錢背有數字表示幣值,大布為“一兩”,小布為“十二朱”。這是銖兩幣的先導,秦半兩錢實源於此。
同期還有些異形布,如分布,涅金,陳布當祈,垂字布,忻字布等,製作比較規整,字數一般較多,上有地名,重量名稱或價值單位,重約15~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