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代序穿越時空的記憶(1 / 2)

楊國清

麗江古城位於我國雲南西北部滇川藏交彙區域,曆史上是茶馬古道的重鎮,踞全滇上遊,是通往藏區和巴蜀的要塞。麗江古城由大研古城、束河古鎮和白沙古鎮建築群落組成,麵積7.23平方公裏,其中3.8平方公裏為核心保護區。

1986年12月,麗江古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次大會批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麗江古城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是納西族先民創建的邊地少數民族古城。這座古城有著獨特的曆史文化底蘊,很高的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這是一座至今仍存活著的古城,不少納西族居民仍生活在其中。古城中保存了許多曆史文化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文化。進入古城,除了看到保存完整的石板路、民居建築、古橋梁、古寺廟、三眼井、古街、古巷、店鋪、水係、河道、山體、園林、手工藝作坊等物質文化遺產外,還可感受到東巴經書、象形文字、古岩畫、壁畫、白沙細樂、洞經音樂、民族打跳、民族節慶、民族服飾、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裏還讓人體驗到納西族優秀文化精神,比如納西人始終堅持的和諧思維、和諧態度、和諧行為、和諧方式,充分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各個民族、多種宗教相互包容、共存共榮的和諧文化精神;茶馬古道那種堅韌不拔、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精神;“天雨流芳”,刻苦讀書的學習精神;當年木氏土司詩詞表達的“鳳詔每來紅日近,鶴書不到白雲閑”的那種愛國主義精神;敬畏自然、嗬護自然、熱愛自然的生態文化精神。

隨著旅遊業的迅速發展,受到外來強勢文化的衝擊,古城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民族文化麵臨著困境。為了搶救和保護古城民族文化,保存古城真實的曆史之脈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世人留下一個鮮活生動、真實可信的曆史記憶。麗江文化研究會、納西文化研究會於2011年1月研究決定,編輯出版《古城記憶——麗江古城口述史》。口述史是曆史參與者直接與曆史的“對話”,讓曆史更加鮮活生動和真實可信的一項工程。讓生活在麗江古城幾十年的親曆者和當事人,尤其是那些既了解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的情況,又有寫作能力的本土學者和文化人,把他們熟悉和經曆的情形回憶和記錄下來,充分發揮那些已進入不惑之年、古稀之年、耄耋之年且有擔當精神的本土文化人士的特長和優勢,這便是本書成功的秘訣所在。這些當事人和親曆者從不同層麵,不同角度生動地記錄下那段曆史和世事,內容涉及古城曆史文化、生產生活、民間民俗、市井軼聞、人情世故、節慶活動、保護環境等情形,都是親曆親聞的事情。對那些專業性較強的情況,進行走訪,請當事人多次回憶口述,然後再整理成文稿。在上述基礎上才形成了這部民間口述史。

這本口述史由“市井寫真”、“商貿尋蹤”、“文教拾貝”、“古城棱鏡”、“人物記憶”、“麗江印象”六個部分組成。其中,“麗江印象”部分是外地人對麗江古城留下的記憶。從明代的徐霞客、清代的吳大勳、民國時期的劉敦楨,到改革開放年代的朱良文等,他們或是一代文化名人,或是著名的建築學專家。把麗江古城親曆者的回憶和外地文化名人或專家學者的印象結合在一起,相互印證,這樣,曆史感和真實感就更鮮明了。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通過閱讀這本口述史,可使讀者通盤深思,以微知著,深切感受到麗江古城的獨特性和魅力。我想,一座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關鍵在於它的獨特曆史文化內涵。那麼,什麼才是麗江古城獨特的曆史文化呢?

這一曆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很難用幾句話可以概括。但筆者認為,以下幾點是具有普遍價值和意義的。首先,麗江古城集中體現了納西族古老曆史文化、民族風情和文明形態。這一文化和文明形態的最大特點是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各民族間的和諧精神。這一和諧文化精神首先記載於用象形文字書寫的古老東巴經典中。古老曆史文化包括已出土的十萬年前的“麗江人”、東巴文化、茶馬古道文化、土司文化等;古岩畫及東巴書法繪畫藝術、納西古樂為代表的音樂舞蹈等;祭天、祭署、祭風、化、喪葬習俗、紅白事相互幫忙、綠化美化庭院、保護環境等民俗;做人做事、接人待物質樸、誠信、熱情、文雅、禮貌、使用敬語、五和六德等文明行為。這些東西鑄就了麗江古城千年文脈和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