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代序穿越時空的記憶(2 / 2)

其次,麗江古城充分體現了開放包容、多元文化的特點,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晶。這座古城包容了不同宗族的百家姓氏,包容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也包容了各種文化宗教藝術。學習和吸納中原漢文化是納西族的優秀傳統,自元代以來,尤其到了明代,學習漢文化已成風氣,學術上有了較高造詣,其道德文章、詩詞歌賦載入了明清時期的中華文化史冊。麗江古城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曆史上的商貿通道也是對外開放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自唐代以來,納西族深受吐蕃文化、南詔文化的影響。木氏土司時期,南來北往的各民族馬幫聚集在古城,給古城帶來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麗江古城包容了各種宗教,除東巴原始宗教外,有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還有西方基督教等。不同的文化、文明、宗教相互並存、求同存異、和諧與共、相安無事,麗江古城提供了這樣一個典型範例。

第三,麗江古城的選址布局充分體現了依托自然、利用自然、人與自然高度融合的精神。選址充分考慮了自然地理氣候特點,布局自然隨意,沒有刻意雕飾的痕跡。它不受中原內地建城禮製的約束,依山就水,巧妙利用地形地貌和自然山水。古城以玉龍雪山為大背景,座靠獅山,北枕象山,東連金虹山,整座城市坐西北而向東南,既應了紫氣東來的風水,又迎來東南的暖風。城市和山水、民居、園林、田野融為一體。街道以水為脈,隨彎就彎,堪直則直。走進古城好像進入迷宮,這裏街巷密布、河道相連、依山就水,有三百五十多座各式小橋,蜘蛛網般的數百條小巷,以四方街為中心,通過六條主街,通向四麵八方,形成自然開放的格局。象山腳下的玉河水在玉龍橋下一分為三,三條河道又分成無數細流穿城而過,還有不少環保而方便居民生活的三眼井。於是形成了水鄉之容、山城之貌、文脈之根、納西人家的詩情畫意。

第四,麗江古城又是民族團結和睦,共同發展進步的象征。古老的東巴經書中認為,各民族的祖先是同胞兄弟,大家要團結和睦親如一家。所以木氏土司統治的時期,麗江古城作為茶馬古道上商貿中心和物資集散地,已成為各兄弟民族商貿文化交流的樞紐。古城就像一個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團結和睦,相互通婚,相互親和,沒有民族歧視,民族之間沒有更多的禁忌。古城雖然是納西族為主體的,但曆史上就已允許各民族進來,開展各種經營活動,木氏土司還專門請全國各地工匠藝人、文化人士進入這座城市。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麗江古城商貿活動達到高峰,各民族進入古城的人口有所增加。據1951年統計,麗江專區有27個少數民族,麗江古城已有8個少數民族居住,漢族人口也達到了一定比例。

麗江古城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是一項係統工程,也是世界性的難題。在麗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相關部門的不懈努力下,改革開放以來,在實踐中創造了古城保護的麗江模式,積累了寶貴經驗。留住古城優秀民族文化的根脈,保護傳承好珍貴遺產,任務極為艱巨。麗江古城又是一個活態的遺產,活著的古城,不是靜態的博物館,所以目前麵臨許多問題,其中主要是古城中外來的經營戶、外來的居住者增多,本地原住民減少,這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是很不利的。麵對這一情況,我們的觀念,保護傳承的做法要與時俱進,不斷有所創新。麗江古城納西族原住民和新的居住者(後者稱為新的麗江人),要共同擔當起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的曆史責任。其實,現在古城的納西族原住民中不少人原來也是來自全國各地、四麵八方的漢族和各民族,隻不過他們在曆史長河中融入了當地的民族文化,成為納西人。所以新麗江人融入這一優秀民族文化,承擔起保護傳承這一曆史性責任,既符合古城發展曆史,在具體實踐中也是切實可行的。

2013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