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麗江印象(3)(1 / 3)

由麗江向北望去,看到的是雪山的南端,到了雪崧村,是已抵達雪山東南側的山腳下,高高的主峰已經倒在山後,展在我們麵前的又別是一幅銀峰起伏的長卷。(略)

麗江印象

[民國]劉曼卿

麗江乃滇省迤西,商業交通之重鎮,在清為府,今則改為縣矣。其民族非漢非藏,亦非百子,乃係另一民族。漢人稱之為“花馬國”,藏語稱之為“覺”者。

相傳為木天王後裔,當極盛時曾征服滇西及康南各地;考之西藏說部,載有木天王極盛時代,與西康之冷巴族王(按在今西康德格屬)爭奪瀾滄江邊之鹽田(按即今西康之鹽井縣),曆數年之久,冷巴卒被大敗,木天王乃得占康南全部,幾及德格邊境。至今尚有殘碉廢壘,遺留於山隈水涯,供遊人憑吊。其語言啁啾不可辨,有象形文一種稱之曰東巴文,現不用以紀事,但書於木劍之上,懸之門首,用以禳禱祛邪而已。有美國約瑟夫其人者,曾久留是地,研究此文,稱為文中之最古者。

麗江市鎮,縱橫四五裏,房屋櫛比,人煙稠密,市之中心有四方街者,為最繁盛之所。沿街多堆集碗糖、鹽塊,以及洋貨、布匹等物求售。彼等顧客除本地人外,則以康、藏人為最多。蓋年來康、藏、滇商業中心因戰爭影響,已由阿敦而移至此地矣。鎮無城廂,本地人雲城不能修,天王姓木,圍則成困,其諱忌之深,亦可笑也。

鎮之四周山水清麗,距城約一二裏有龍王潭之勝,清水一泓,廣可數十畝,水清澈見底,遊鱗掩映其中,長者經尺,色作金黃、火赤、天青,斑斕可愛,投之以餌群相爭唼,鼓掌則四處驚散,沒於蘅藻之中,蓋亦一魚樂國也。潭之西岸築閣數楹,為本地政學各界宴集之所。又有一亭立於潭之中心,由閣架一長橋曲折通之。登亭以觀,則知是潭為無數泉源彙合而成,水底時泛白銀珠泡,累累如串珠。潭之東西南三麵皆山,向北為水之出處,阻以亂後,潺湲而鳴,聞之令人發生遐想。

是地男女社交極為公開,猶以青年男女歌頌戀愛為神聖,大有“不自由,毋寧死”之慨。每當景色清和、夕陽西落,三三兩兩聯袂乎龍潭之上,煙鬟霧鬢與水光山影相掩映,載歌載舞,樂不可支。此種風氣乃其民族所固有,非受近代潮流之影響也。然有一奇特風俗,即凡為父母者,無不嚴守舊禮教,婚姻絕對不容許子女自由。熱戀者,倘不能得父母之許可,又不能輕棄其愛心,往往相約於深山茂林之中盛裝豔服,攜榼帶酒,作竟日歡,歡罷雙雙服毒,互相擁抱以離人世。故麗江之後山林中,常常發現為愛犧牲之青年屍體。即其父母發覺,則以為家庭之羞,草草成殮,不欲外揚。然父母之青年時代,則固未嚐非一情死之崇拜者。當其青年時代,則親躬而力行之,及為父母,則深惡而痛絕之,謂非咄咄怪事歟?

麗江婦女裝飾有特殊風致,長發垂髫,兩鬃覆額,上戴一瓜皮小帽,衣裳之外,背後服一羊皮褟背,上係圓形繡花若粉撲羊背麵者七枚,用白帶交叉又束於胸際,所謂肩挑日月、身背七星是也。此輩多操商,善交際,見有異鄉遠客,爭以物品相饋贈。或親作餅飴以饗客,其味甚美,凡初至此地者,莫不欲一嚐風味。

每年當七八月之交,例須舉行騾馬會。康、藏商賈雲集,名駒絕足來自遠方,吉日良辰,馳騁乎廣野之間。本縣官紳,列坐土阜之上,定月旦之評,以分駑駿。

斯時也,帷幕四張,少長鹹集,士子遺巾,佳人墮珥,神駿追風於內,萬人喝彩於外,往往興盡歸來,曾不知紅日之暮也。

麗江婚姻製度,過去大多由父母做主,不能任子女自由,既已如上述矣。然即由父母所訂之婚姻,倘男家納采不豐、聘金不厚,亦終不肯遣女以嫁。以致貧窮之家,雖已訂婚,隻以無力迎娶,遂致中饋常虛。昔有知府某,鑒於陋習難除,乃另倡一劫婚條律。凡男家無力迎親者,得瞰其女外出時.聚多人要而劫之以歸。

歸至門內,沃以冷水一瓢,即為成禮。自此以後,女家遂無權過問。倘為女家發覺,其家人必尾追之,往往半途相值,杠棒相加,雙方頭破血流,演成血案。若被女家奪回,則男家不但白遭梃杖之殃,女家更有權提起離婚。若知府某者所製之法,固屬加惠窮人迎娶,然亦太惡作劇矣。

麗江有喇嘛寺五,教規亦如康、藏之紅教派。各寺喇嘛每年遣派多人往西康德格大寺學習經典;亦如西康黃教派喇嘛之進藏者。然亦有徑往西藏學尋經典者,如普靜(濟)寺中聖露活佛即素負重望喇嘛之一也。麗江喇嘛大多數不會漢語,亦不能說藏話,但藏經則皆略能朗朗成誦。平時語言多用本地土語,亦一特異現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