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樓小招待所是納西姑娘雙桂金負責,主樓是肖菊清負責。當時招待所的所長秦九山,是從四十二師轉業的幹部。後勤管理員就是我,我的前任為和瓊(納西族)、楊樹青(白族)。傳聞因經濟問題,和瓊自殺,楊樹青被開除回家。四個炊事員,大廚是四川人王德龍。洗澡堂三人,有美麗的姑娘楊金滿。理發員一男一女。
1968年8月7日,麗江專區革委會成立。我們相關人員在麗江大禮堂門口照的成立大會留念照片還保存著。柱子上的標語寫道:念念不忘無產階級專政,念念不忘突出政治。時代的印記,時代的特點,在照片上直白地表現出來。
雪山風骨丹青手周霖
畫家周霖,是一代大師。周霖字慰蒼,納西族。我與周霖認識,那時他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副縣長,穿著長袍,衣著樸素,風度儒雅,留著幾縷美須。我工作之便,幾次慕名拜訪,想送一些稀缺食品如奶酥油等東西給他,都被他拒絕了。
1964年在北京舉辦了周霖畫展,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我那時年輕,不懂字畫,以周先生的人品,我索求片紙,先生應該會給的。周先生跟我說過,他給過陳毅元帥字畫。
我回陸良工作後,“文革”餘音已盡,可惜一代納西畫魂周霖不幸病逝。
後來,我才知道周霖的兄弟周善甫是個有名的納西學者,一代國學大家。早些年我拜讀過他寫過的《春城賦》,“美哉昆明,爽適無倫!……杜鵑遍林壑;報春漫天涯。……美哉昆明,爽適無倫!”
玉龍雪山下的“對台戲”
在大研鎮,雲南京劇院與上海市京劇院唱過一台對台戲。
為了慶祝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成立,雲南京劇團是邀請來的,上海京劇團是自動來的,兩團都住在專署招待所,上海團在先,雲南團在後。
當時上海京劇院一位著名花旦與小生唱了《畫中人》,就是在大禮堂演出,很受歡迎,可惜演員的名字我記不起來了。當時雲南京劇團在麗江歌舞團劇院唱,沒有上海京劇院在麗江大禮堂唱得紅火。雲南方麵為改變被動局麵,再從昆明請了雲南京劇院花旦韓馥香、錢美雲等人到麗江。解放前,韓、錢在昆明祥雲大戲院唱京劇。當時上海、雲南兩家各自都將自己的拿手好戲上演,熱鬧非凡,轟動一時,兩團對演,成了麗江的一段佳話。我記得上海京劇旦角一枝花,唱功也確實了得。上海、雲南兩家的演出盛況空前,使麗江觀眾大飽眼福。
韓馥香、錢美雲等幾個主要演員感謝我對她們的熱情招待,主要是多吃了幾餐肉。回昆明時,她們主動敬我酒,名人敬酒,我又驚又喜。現在說起這事,倒覺得怪不好意思的。
1961年4月10日,麗江縣改設為麗江納西族自治縣,那天的照片我也保存著,大門首彩旗飄飄。
鬧花燈的人
花燈是活躍於滇省的戲種。比如京劇於北京,秦腔於秦嶺大地,花鼓戲於湖南,黃梅戲於安徽。
唱花燈的人到時,沒有唱,也沒有露麵,隻為靜養和躲避流言蜚語,在招待所住了幾天。
史寶鳳如今被譽為“花燈皇後”,是江蘇南京人,雲南花燈名家。20世紀50至60年代前期,陸續主演過《紅葫蘆》、《孔雀公主》、《探幹妹》、《老海休妻》等花燈劇目,以其唱法極佳、聲情並茂的表演,塑造了一批柔中帶剛的女性人物形象。
享有“花燈王子”美譽的袁留安,1932年出生於昆明東郊農村。1950年正式進入昆明人民花燈劇團。他博采眾長,先後向京劇大師程硯秋、滇劇老藝人羅香圃、趙吟濤、竹八音,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關肅霜等名流學習,並吸收花鼓戲、黃梅戲、豫劇、秦腔、川劇等劇種的元素,融入自己的花燈表演藝術中,塑造過眾多人物形象,如《紅葫蘆》中的王小郎、《依萊汗》中的岩溫、《探幹妹》中的幹哥、《十五貫》中的況鍾、《洪湖赤衛隊》中的劉闖、《老牛筋相親》中的老牛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