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縣政府幹部馮春陽,在動員群眾搬遷途中,被奔騰咆哮的大寧河吞噬了生命,此時距離他退休僅四天時間;雲陽縣委會幹部向思鳳,沒日沒夜地為老城搬遷而忙碌,最後累死在了工作崗位上;忠縣監察局副局長張蘭權,在移民一線上幾次昏迷過去,被搶救過來後又重新投入工作,37歲就英年早逝;涪陵區百勝鎮副鎮長況守川,在移民拆遷房屋現場調查時,因土牆意外倒塌而不幸犧牲;萬州區玉安居委會支部書記鄧永清,用自家房屋作抵押,貸款為移民修公路,最後積勞成疾,左眼永遠失明……
在三峽移民的過程中,人們常常能夠見到這樣的場景:移民遷祖墳,幹部給移民當孝子;移民建房,幹部幫助抬石頭;移民外遷,幹部扶老攜幼,依依相送。重慶市移民局的牆上,甚至打出了“寧可苦自己,決不負移民”的標語。正是因為這些基層幹部任勞任怨、不求回報地默默付出,才讓三峽移民工作得以順利展開。
第四節 重建家園
如今,當年離開故土的三峽移民都有了各自的新生活。
官渡口鎮西壤口村是東縣最早搬遷的移民村。1998年,村裏五百多名三峽移民全部搬遷到新址,譚明就是這個移民村中的一員。剛剛搬到這裏的時候,村裏分了譚明一片柑橘地。後來橘樹老化,鎮財政所又提供貸款,鼓勵移民們種植黃薑,移民們最終獲得了大豐收。拿著賣黃薑掙的錢,譚明在村裏開了一家副食店,現在生意越來越紅火。
重慶雲陽縣移民雷陽安來到江西永修縣後,種棉花、種水稻、養豬、釀酒、開打米作坊,樣樣都幹,很快走上了勤勞致富的道路,還當上了村誌願者協會會長。重慶開縣豐樂鎮14戶移民,外遷到安徽省蕪湖市後,白手起家,在當地辦起了“三峽移民美食街”,成為遠近聞名的餐飲品牌,很快走上了致富道路。每一個三峽移民,都有一部獨特的創業史。千千萬萬的三峽移民,無不是經過自己不斷的勤學苦幹,艱苦創業,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2001年,譚宗蘭與家人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高陽鎮,來到重慶江津。在這裏,譚宗蘭憑借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承包了80畝土地,種起了柑橘,還帶領五十多戶種植專業戶發展起500畝柑橘基地,後來又在柑橘林裏規模化養殖土雞,產業越做越大。
覃敬明是三峽庫區第一次大規模外遷時的移民。移民前,他家離張飛廟不到200米。那時,旅遊業興旺,覃敬明便在張飛廟外擺了一個地攤,每天輕輕鬆鬆賺幾十元。第一次大規模外遷時,覃敬明曾是三峽庫區有名的“釘子戶”,但是在移民幹部耐心的勸說下,他最終還是選擇離開家鄉,來到江蘇東台,開始新的生活。到東台後,覃敬明發揮自己的專長,帶領全家人種大棚蔬菜,開藥店,興辦養豬場,年收入近10萬元。2004年春節,他在家門口貼出一副自己寫的對聯,上聯是:舍老家移民江蘇顧大局,下聯是:建新家自力更生早致富,橫批是:不等不要。
年近六旬的奉節縣移民胡運鴻,到江西奉新縣後關心當地社會發展,自訂報刊自學農業科技知識,很快掌握了種棉種瓜的新技術,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還被選為縣政協委員。忠縣移民李洪華,搬遷到山東即墨市後,既下田種地,又進城開餐館,年收入達到30萬元。他還想方設法幫助其他移民,餐館裏錄用了19名移民子女做服務員。熊德國從忠縣移民到山東壽光後,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農機手。在山東一望無際的平原上,他靠機器幫別人耕地,農忙季節每天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除了移民個體的發展,有的移民鄉鎮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安坪鄉山高路陡,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貧困鄉。自從移民之後,安坪鄉人也不甘落後,他們炸山修路,在座座群峰間鑿開條條通途,全鄉16個村,發展條件大為改觀。全鄉新開發土地1700多畝,座座石山變梯田,排排新房依山建;自來水管入了戶,廣播電視進了屋;3萬畝封山良林承包到戶,上千畝優質臍橙全部掛果。
20年彈指一揮間,當年的嬰兒如今已長成了20歲的大姑娘、小夥子,青壯年變成了爺爺奶奶,老人們有的健在,有人已經去世。但三峽移民當年為了支援國家建設,舍小家、顧大家的移民精神將會世世代代地流傳下去。
第五節 “沉沒的古跡”
在三峽大壩未建之前,乘船暢遊三峽,總會讓人想到“船在江中走,人如畫中遊”這句話。無論是從奉節城順江而下,還是自南津關逆流而上,峽江兩岸的美景都讓人移不開視線。除了兩岸奇峰峻石、青山飛瀑的自然景觀以外,眾多的寶塔寺廟、臨江棧道和碉樓城池,也似乎把人們帶進了曆史的幻像中。
在秭歸縣長江南岸的沙鎮溪口,有一座孤立的小山,叫做流來峰。枯水季節,這個小山和南岸的陸地是連接在一起的。春天江水上漲的時候,流來峰便會和南岸隔斷開來,成為一個江心的孤島。流來峰的山頂處有一座廟觀,叫做流來觀。
說起流來峰,就不能不提到一個與秦始皇有關的傳說。相傳秦始皇很喜歡遊山玩水,但那個時候出行都靠坐馬車,很不方便。在一次機緣巧合下,秦始皇得到了一根神鞭,可以騎著它乘風飛行,還能用它駕馭世間萬物。
一天,秦始皇來到峨眉山,看中了一座俊秀的山峰,就想把它運回阿房宮。於是,他揮起神鞭,沿著川江驅趕起這座山峰來。山峰一路順流而下,當秦始皇趕著它來到秭歸附近的時候,這座山峰卻突然不動了。秦始皇害怕起來,因為他曾聽人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而這裏正是楚地。為了保命,秦始皇趕緊駕著神鞭逃跑了,這座山峰便留在了秭歸。傳說是人口相傳的曆史性故事,因此雖然聽上去有些天馬行空、虛無縹緲,卻常常映照著曆史的投影。
2000年前,秦朝的大將曾率領十萬大軍,走通三峽,討伐楚地。從那時開始,三峽就作為運送兵馬糧草的水上要道,走進了中國的戰爭史。西漢末年,蜀將公孫述鎮守川東峽口,看見山頭的白鶴井裏不時有白霧騰空。他認為這是白龍飛天,是自己登基稱帝的吉兆,於是稱帝,並把此地改名為白帝城。三國時期,劉備兵敗東吳,被陸遜追至白帝城下,多虧能謀善算的諸葛亮在此擺下八陣圖,才抵擋住了東吳大軍。但劉備從此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召來諸葛亮,臨終托孤,不久病死在白帝城。
過往的千古風流和兵刃寒光,一同彙入到百裏峽江的長軸上,讓後人在曆史留下的陳跡中慢慢研讀。實際上,三峽的曆史遠不止5000年。早在更為久遠的時候,它已經留下了人類的痕跡。
在近代的考古挖掘中,三峽地區出土了許多新石器晚期的墓葬和文物。也就是說,在距今300萬年至200萬年間,就開始有人類在三峽地區生活。這些原始居民的遺址被稱為“巫山文化”和“大溪文化”。而作為三峽壩址一部分的中堡島,更是曾經出土過用石頭打造而成的斧頭。三峽名勝彙聚了古代巴蜀文化的精華:奉節的白帝城、豐都的“鬼城”、雲陽的張飛廟、秭歸的屈原祠、白鶴梁的枯水題刻,還有無數的棧道懸棺。沒有一件不是令人心醉神迷。三峽的古文化遺址和墓葬群有15處之多:從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周的古文化遺址,從漢、晉到明、清的墓葬群。如此多的珍貴遺產讓人歎為觀止。
名勝古跡既是三峽一道獨特的風光,也讓文人墨客在這裏留下了為數不少的千古絕唱。李白、杜甫、白居易、陳子昂、劉禹錫、歐陽修、蘇東坡、陸遊、範成大、黃庭堅……這些唐宋時期盡得風流的詩人詞家,都為這方山水所折服,從而留下了名篇佳句。但當三峽大壩鎖江之後,壩前水位抬高近100米,這些獨特的風光將發生巨大的改變,有些名勝古跡將會永遠埋在江底。那麼在三峽大壩建成前,峽江之上,到底有著哪些珍貴的文物古跡呢?現在,就讓我們來一一細數。
白鶴梁枯水題刻:白鶴梁是縱臥長江江心的一座天然石梁,位於長江與烏江彙合處上遊約1公裏的地方。白鶴梁隻在枯水年份的冬春季節才會露出水麵。石梁上刻有163段詩文、14條石魚、1幅觀音線刻,翔實記載了1200多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情況。這些題刻,既是珍貴的水文曆史資料,也是一處名勝景觀。當地流傳著“石魚露水兆豐年”的說法。每當石魚露出水麵的時候,前來參觀的百姓不計其數。
雲陽張飛廟:張飛廟是一處雄偉壯麗、獨具一格的古建築群,與雲陽縣隔江相望。該廟始建於蜀漢末年,蜀漢滅亡後,張飛廟幾經興廢修葺,現存有正殿、結義樓、助飛閣、望雲軒、杜鵑亭等遺跡,廟宇內還珍藏了大量文物,是川江旅遊線上的著名古跡之一。
秭歸屈原祠:屈原祠內建有屈原廟、屈原墓和屈原紀念館,位於長江北岸的向家坪。相傳,屈原在汨羅江投水自盡後,被一條金色神魚吞下,這條大魚遊到他的家鄉秭歸後,又把他吐了出來。因此秭歸人就把屈原的屍體埋葬在此,並在屈原墓後建廟祭奠。
豐都名山:豐都在中國的曆史上素有“鬼城”之稱,因鬼文化而聞名。傳說人死後都要到豐都報到,《西遊記》、《聊齋誌異》、《說嶽全傳》等文學名著中,都對鬼城豐都做了生動的描述,頗具傳奇色彩。關於“鬼城”的傳說不僅流傳於中國民間,而且也遠播東南亞各地,影響深遠。在城東的名山上有自唐代以來陸續修建的殿堂廟宇、鬼怪神像,組成了獨具特色的名勝古跡。
忠縣石寶寨塔樓:石寶寨塔樓是一座木結構塔樓,建在長江岸邊的玉印山上。塔樓興建於明末清初,樓頂分12層,通高56米,飛簷繪彩、氣勢非凡。由於石寶寨塔樓結構獨特,建築靈巧,因此成為了川江旅遊線上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築之一。
除此之外,雲陽龍脊石枯水題刻、巴東秋風亭、涪陵藺市鎮龍門橋、巫山孔明碑、奉節粉壁牆、奉節鎖江鐵柱、古棧道、忠縣丁房雙闕、奉節杜甫西閣和古墓葬群等一係列文物古跡都會被暴漲的江水淹沒。
三峽大壩開工之前,台灣的《博覽家》雜誌在遊覽完三峽後做了一篇這樣的報道:“長江三峽馬上就要動工興建,三年以後,所有長江沿岸的美景都將成為泡影。如果你不想成為三年以後抱恨終身的人,請趕快上路吧。”不久,許多台灣旅行社打出了“告別三峽”的旗號來招攬遊客。美國一家旅行社的電視廣告更是號稱“三峽將成為曆史”。
這些宣傳無疑勾起了海外華人的思鄉情,三峽的旅遊熱驟然興起。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三峽的美景真的終將成為曆史?
第六節 搶救文物
2003年初,涪陵的江岸每天都要迎來送往上千人,這些遊客都是來向江心的一道石梁告別的。當時,涪陵區文管所所長黃德建,從早到晚不停向遊人做著講解,直到嗓子疼得再也說不出話來。
這道石梁就是白鶴梁。江水豐沛之時,白鶴梁位於水麵以下。隻有枯水年份,它才會露出水麵。每到這時,古人就到石梁上做一幅題刻。白鶴梁上最早的一幅題刻,可以追溯到唐朝廣德元年,在此後的1200年間,72個枯水年份在白鶴梁上均有記錄,無一遺漏。
白鶴梁,就像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水文站。包括黃庭堅在內的許多文人墨客也在這道石梁上留下了自己的墨跡。因此,白鶴梁也被譽為“水下碑林”。當三峽大壩蓄水到135米的時候,這道石梁將會完全沉沒於水下。那麼,後世的炎黃子孫是不是從此以後再也看不到它了?
其實,自從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在1992年獲得通過後,國家文物局就開始在淹沒區進行大麵積文物普查,並最終確定了1282處文物保護項目,白鶴梁的保護工作正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1994年,國家首次組織專家,就白鶴梁的保護方案出謀劃策。第一個保護方案是由天津大學提出的,他們計劃在白鶴梁原址上造一個密封的橢圓形雙層殼體,遊人可以通過隧道進入殼體內參觀。這個方案也被形象地稱為“水晶宮方案”。但是,“水晶宮方案”的危險性太大。這個密閉的殼體位於水下幾十米,需要承受巨大的水壓,隻要出現縫隙,就會造成破損,給石梁和遊客帶來滅頂之災。“水晶宮方案”因此遭到否決。
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實現大江截流,預計到2003年6月,水庫將蓄水到135米。文物保護迫在眉睫。
第二個方案誕生於1998年,它的具體內容是:先把白鶴梁整塊切割下來。等三峽大壩建好後,再把石梁設置在一個合適的水位高度。當水庫蓄水上升時,白鶴梁就隱沒在水中。水庫蓄水下降時,白鶴梁又會從水底浮現。這樣一來,就可以讓“石魚出水”的千古奇觀在三峽庫區重現。但由於這個方案不能真實還原白鶴梁的所在地,因此也被否決了。2002年2月,白鶴梁水下保護方案專家評審會在重慶舉行。此時距離三峽大壩蓄水135米還有兩年的時間。當會議即將結束時,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站了起來,提出了第三個方案——“無壓容器”方案。
這個方案與此前天津大學所提出的“水晶宮”方案有異曲同工之處:二者都是采用水下保護。而它們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無壓容器”的殼體內,充滿了淨化後的江水,使內外壓力保持一致,這樣一來,就不會導致“滅頂之災”了。此外,為了方便遊客參觀,葛修潤在無壓容器內設計了一條參觀走廊,觀眾可以在密閉的容器內,通過玻璃舷窗欣賞水中的白鶴梁題刻。“無壓容器”方案一經提出,就獲得了會場上所有評委的認同。重慶市文化局副局長王川平當場拍板,並委托葛修潤做可行性研究。
由於時間緊張,方案一經通過,葛修潤就開始馬不停蹄地進行具體設計。經過四個月的緊張工作,新的設計方案終於完成。一個長70米、寬25米的半球型建築,按比例浮現於圖紙之上。
2002年,“無壓容器”設計方案專家評審會在北京舉行,這是有史以來參與院士最多的文物保護工程。工程設計方案最終順利通過。
白鶴梁的保護方案經過了反複的論證和實驗,雲陽張飛廟的搬遷選址也經過了一個艱辛的曆程。
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位於長江南岸的飛鳳山麓,與雲陽縣城隔江相望。整座廟宇依山臨江而建,與山水渾然一體,相互襯托。由於張飛是個重情重義之人,因此雲陽人都十分敬仰他。每逢過年過節,當地人民都要到張飛廟燒香許願。張飛農曆生日那天,縣裏還舉辦盛大的廟會。雲陽縣政府希望把張飛廟搬到新縣城的對岸,好帶動當地經濟,而文物專家則主張原地後靠。張飛廟到底何去何從,一時間成為了困擾決策者的難題。
那麼,為張飛廟選擇新址的標準又是什麼呢?其實最重要的隻有兩點:一是新址的地形地貌要與原址充分形似,二是不能存在滑坡的潛在威脅。由於三峽地區是一個地質災害多發區,文物工作人員幾乎踏遍了雲陽新縣城對岸的每寸土地,才終於找到了一個符合標準的地方——小盤陀。
2002年秋天,張飛廟的遷址工程正式啟動。施工單位為了保險起見,特意從全國各地聘請了245位從事古建築工程的能工巧匠。在給古廟解體的過程中,施工單位為保證廟中每一個部件日後都能各歸其位,特意把拆卸下來的所有物件都編了號,之後再把它們逐個包裝,以免在搬運中相互摩擦、碰撞。切割下來的石碑,先用海綿和泡沫包裹,再用木板固定。由於廟內的泥塑無法搬遷,因此新廟將會按原物大小進行複製。
三峽水庫蓄水到135米後不久,建在新址上的張飛廟主體建築完工。新廟落成後,雲陽縣舉行了盛大的張飛銅像安放儀式。這一天,整個新縣城像過年一樣,運載張飛銅像的卡車在雲陽城繞城一周,引來觀者如雲,雲陽百姓在鞭炮聲中把“張飛”接回了新家。
由於張飛廟的拆建是三峽庫區地麵文物保護工程中規模最大的,因此重慶人都開玩笑說:“三峽工程移民百萬,歲數最大、身價最高的是張飛。”
石寶寨塔樓位於重慶忠縣境內的玉印山上,依山聳勢,飛簷展翼,造型十分奇特。由於這座塔樓是中國現存唯一的高層穿鬥式木結構建築,且鑲嵌在玉印山中,因此對於複製和搬遷來說都十分困難。幸而石寶寨塔樓地勢較高,因此隻有當三峽工程完全建成,蓄水達到175米後,塔樓的一層才會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