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盛世豐碑(3 / 3)

人工修築的隔流堤把江水一分為二,遊客在這裏可以看到“半江瑟瑟半江紅”的場景。大堤的一邊是動水區域,若趕上泄洪,可以觀賞到雷霆萬鈞、驚濤拍岸的場景。而另一邊則是靜水區域,在其中行駛的船隻都十分平穩。

登上三峽大壩的壩頂,可以近距離俯視泄洪場景,洶湧澎湃的江水被踩在腳下,那種壯觀的景象讓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站在壩頂上,看著腳下泄洪時白浪滔天的恢宏,看著遠處平靜的江麵,可以感受靜與動的交相輝映。如果天氣晴朗,泄洪的巨浪上漫天的水霧裏還可看見一彎美麗的彩虹。江風輕拂,看江水奔騰,聽浪濤拍岸,萬千情感都會融入這一江山水。或許隻有徜徉在大壩之上,才能愈發真切地感受“當驚世界殊”的驚喜。行走在壩頂之上,回眸三峽大壩從提出到最終建成的艱難曆程,這段不過百米的路程似乎已經變得深遠悠長。

如今遊客來到三峽大壩參觀,必定要到大壩下遊幾公裏處的黃陵廟去看一看。不僅因為它是三峽重要的人文景觀,還因為它跟三峽大壩有著很深的淵源。

黃陵廟古又稱黃牛廟,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現存的遺址為明清時所建。從碼頭上仰視黃陵廟,廟宇山門氣勢壯觀。廟宇背後有巨牛抵岩影像的黃牛岩,橫空壁立,如同捧托廟宇的巨大屏障。大殿裏供奉著大禹的塑像,殿後黃牛岩下,還有一座傳為幫助大禹開峽治水的大型黃牛雕塑。

供奉大禹的主殿,據說是長江三峽規模最大的古建築,殿內布36根楠木立柱,通高18米。左後麵有兩根立柱保存著1860年與1870年兩次長江洪峰留下的水痕,那水痕在柱子上的高度有兩人多高,這兩次洪峰水位的高度達到80米。黃陵廟是長江水文的見證,也見證了三峽人對建壩蓄水攔洪之深切感受。

黃陵廟中有許多文物古跡,其中最為珍貴的是三國時期留下的一座碑刻。據說是諸葛亮入蜀時所刻的《黃牛廟記》。黃陵廟後園中的一棵鐵樹已經超過了院牆,樹齡有1700年。

如果說三峽大壩建成後,上遊的西陵峽已經成了個大水庫,那麼從三峽大壩到葛洲壩之間一段30多公裏長的峽江,則風光依舊。雄奇壯麗的長江三峽在崇山峻嶺中綿延了四百餘裏,蜿蜒的峽江猶如一條華貴的玉帶飄浮於群峰與雲霞之間。而三峽大壩就猶如一顆鑲嵌在這條華貴玉帶上的璀璨明珠,光華四射,閃耀奪目。

第三節 當驚世界殊

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創造了一係列“世界之最”,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是地球上屈指可數的“世界名壩”。這項水利工程自提出那天開始,就引起了世界上其他地區和國家的關注。那麼,當這個宏偉的工程竣工之後,又是否如毛澤東當年揮筆寫就的那樣,“當驚世界殊”呢?

2006年5月20日,長達2309米、海拔高程185米的三峽大壩全線建成。一位意大利記者在三峽大壩現場感歎道:“三峽大壩,如同長城和天壇一樣,是外國人到中國必須要看的地方。”《華盛頓郵報》、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德國電視台等媒體也紛紛發表報道,稱“中國即將完成自長城以來最宏偉的工程”,“將第一次完全馴服5000多年來養育同時也折磨中國人民的這條水道”。法新社這樣評價建造三峽工程的意義:耗費幾百萬工時和上百億美元、全長2309米的大壩把幾代中國人的設想變成了現實。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奇跡之一,今後將有無數遊客前來參觀,驚歎於21世紀初人類的精湛技術。這篇報道還援引了一位參觀者的話:“它太壯觀了。大多數中國人對三峽大壩都感自豪,因為這是一個實實在在能夠改變人民生活的東西。”

美國的《華盛頓郵報》在頭版刊登了名為《中國力量的源泉和象征》的文章。上麵這樣寫道:這個規模龐大的鋼筋混凝土工程投資總額高達240億美元。這項“中國自長城以來最雄心勃勃的建設”,將取代巴西伊泰普水電站成為世界最大的發電和防洪綜合工程。它的年均發電量為847億度,而美國胡佛大壩(美國最著名的大壩)的年發電量僅為40億度。

美國十大報業集團之一的奈特·裏德報係報道說,三峽水電站發的電相當於18個核電站,可以滿足中國龐大用電需求量的1/20。此外,它還可以方便3000噸的海輪深入中國西部。要知道,海輪延伸到哪裏,哪裏就會繁榮起來。

俄羅斯媒體更是對三峽工程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從俄羅斯的《獨立報》這種全國性媒體,到一些地方甚至電子媒體,都對三峽大壩進行了詳細報道。俄羅斯《勞動報》曾多次派記者赴三峽采訪,該報稱包括俄羅斯專家在內的評估小組認為,三峽工程完成後,洪災出現的可能性將減少為1/10,可以保證中下遊數千萬居民的安全。

《日本經濟新聞》發表文章說,世界最大規模的三峽大壩完成之後可望起到發電、航運以及防洪和抗旱等巨大作用,成為中國發展的象征之一。該報認為,三峽水電站的年發電量相當於日本九州電力公司的總發電量,不僅可以緩解中國嚴重的能源短缺問題,而且還能夠減少廢氣排放,有利於環境保護。其次,能夠增加通航能力,提高中國內陸地區的物流效率,有利於外國企業的投資。

印度報業托拉斯的駐華記者,連續發表了三篇關於三峽大壩的報道,詳細介紹了三峽工程的曆史和一些具體數據。印度評論家羅伊在《商業標準報》撰文將三峽工程與印度修建水利設施的緩慢進展進行了對比,並稱三峽大壩的建成是“中國政府和人民製訂和完成目標的意誌力的充分體現”,“經驗值得印度參考”。

瑞典人的環保意識世界聞名,他們從十幾年前就不再修建大型水電站,甚至逐步關閉了許多已經建成的核電站。因此,當三峽工程動工修建之時,瑞典全國一片質疑之聲。《人民日報》駐瑞典的記者後來回憶道:當時瑞典的環保主義者十分激動,甚至跑到報社來抗議中國建設三峽工程。

然而,當三峽工程即將建成的時候,瑞典人的態度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瑞典一些媒體紛紛以“中國即將建成世界最大水利工程”等題目,客觀報道了三峽工程即將竣工的消息。雖然其中也提到了環保、文化遺產保護以及移民等問題,但與當年的一片質疑聲相比,態度已經明顯緩和了許多。一部分瑞典人甚至對國家當初放棄發展水電建設感到有些後悔。《瑞典日報》公布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自從中國的三峽大壩建成後,瑞典國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支持水電建設,而支持發展核電建設的人已經超過一半。

在西方媒體看來,三峽大壩就是中國人在長江上建造的長城,會讓今後幾個世紀的中國人都引以為傲,它是中國力量的源泉和象征,體現了中國現在的實力。那麼,在台灣同胞眼中,三峽大壩又意味著什麼呢?

眾所周知,三峽工程最早由中國國民黨創始人孫中山先生提出。因此,它也成為了許多國民黨高官未能實現的美好夢境。隨著國民黨敗走台灣,三峽夢也隨之跨過72海裏的水域,來到了與祖國大陸隔海相望、一水相連的海峽對岸。

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是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將軍的兒子。白先勇上學時,學習成績一直十分優秀。考大學那年,他本可以直接保送進入台大。但那時,他一心夢想回到大陸,參與興建三峽大壩,因此毅然進入成功大學水利係。雖然後來因為興趣不合,白先勇又重新考入台大外文係,但由此可見三峽工程在台灣同胞心中的地位。

2005年7月2日,三峽大壩壩頂開放的第三天,就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國台商發展促進會理事長、中國國民黨“立委”蔣孝嚴(蔣介石之孫,蔣經國之子)。當天,蔣孝嚴偕夫人黃美倫頂著炎炎烈日,暢遊了壇子嶺、近壩平台等觀景點。蔣孝嚴夫婦在三峽大壩下遊的黃陵廟碼頭棄船登岸,剛剛下船,他便望著宏偉的三峽大壩激動地說:“這是我第一次來看三峽,心情非常激動”。陪同蔣孝嚴一行的,是三峽總公司總經理工作部主任譚德駿。蔣孝嚴與譚德駿握手後的第一句話就是“要好好看看大壩”。

壇子嶺是當時三峽大壩最高的觀景台,當天觀景台上的最高氣溫達42℃,但蔣孝嚴夫婦依然興致勃勃。在聽完三峽總公司總經理工作部主任譚德駿所作的介紹後,蔣孝嚴豎起大拇指說:“三峽大壩真偉大!中國人最偉大!”大壩模型室是蔣孝嚴一行的又一處參觀點。從壇子嶺下來後,蔣孝嚴快步奔向附近的大壩模型室。在認真聽取了關於模型室的介紹後,蔣孝嚴說道:“我也曾去過埃及的阿斯旺水壩和巴西的伊泰普大壩,但它們都沒有三峽大壩完美。”

最後,蔣孝嚴夫婦在離大壩不到200米的近壩觀景點合影留念。此時,譚德駿將一本精美的畫冊《兩壩一峽》贈與蔣孝嚴。蔣孝嚴笑道:“三峽大壩是我們中國人共同的驕傲!”

2011年10月9日,將近200位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和台灣企業家參觀遊覽了三峽大壩。在遊覽途中,許多人都對三峽大壩讚不絕口,紛紛表示“三峽工程不僅是宜昌人民的驕傲,更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是利國利民的大工程”。

當天下午,這些從台灣遠道而來的客人又參觀了三峽工程展覽館、三峽大壩壩頂等景點。一位台灣專家表示,雖然相隔千裏,可是從三峽工程動工,到蓄水發電,再到全部竣工,他一直都關注著這個偉大的工程,現在終於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夢想,來到三峽,切身感受到了大壩的氣勢磅礴,他覺得不枉此生。

台灣企業家曾宗偉參觀完三峽大壩後,揮筆寫下了“建國方略,於今完成”八個大字。他說,作為華夏子孫,他一直為三峽工程巨大的防洪、發電等效益感到驕傲。在親身登上三峽大壩之後,他覺得更加震撼。

方諄先生是台灣的愛國老軍人,同時也是華夏文化交流會的會長。登上三峽大壩壩頂的那一天正是他90歲生日,他感慨萬千地說:“我平生第一次登上大壩壩頂,覺得無比激動和幸運,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水利工程,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用堅強的意誌和卓絕的精神實現了孫中山先生的百年夢想,是世界的奇跡。”

中國的三峽大壩,讓世界為之驚歎。雖說好夢難圓,但中國人的三峽夢最終還是得以成真,毛澤東“當驚世界殊”的預言也終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