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盛世豐碑(2 / 3)

除此之外,三峽電站也是中國“西電東送”的一個部分。從三峽電站輸送到廣東的電能,極大緩解了廣東的電能危機,有力支援了當地的電力供應。上海等經濟高速發展而能源緊缺的城市也得到了有效的電力保障。

三峽電站每年可以產生847億度的電量,每年僅售電收入就高達200億元,除了可以償還貸款的本息外,還可以向國家繳納大量的稅收。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將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三、航運

長江幹流被譽為中國的“黃金水道”,總通航裏程2860多公裏,從雲南水富一直到上海入海口,流經六省二市,橫穿了大半個中國,曆來就是溝通中國西南腹地和東南沿海的交通運輸大動脈。在中華大地上,無論從規模還是重要程度來說,再沒有哪條航道可以和它比肩。然而在三峽大壩蓄水之前,5000噸級的船舶和萬噸級的船隊,隻能在上海到武漢間的江段中行駛。而湖北宜昌以上的江段,則由於暗礁和淺灘太多,通航能力十分有限。這條“黃金水道”的價值也因此大打折扣。

2003年6月10日,三峽大壩壩前水位達到135米,幾代中國人“高峽出平湖”的夢想終得圓滿,川江航運在這一刻迎來了奇跡。

川江之上,豐都以下的險灘已全部被江水淹沒,原有的25處單行控製河段隻剩下5處,53座航道信號台減少到了10座,8座絞灘站全部關閉,僅有的兩處禁止夜航的河段也被撤銷。“自古川江不夜航”的曆史,就此宣告結束。自此之後,5000噸級的船舶和萬噸級的船隊可以由上海直達重慶。孫中山“下起漢口,上達重慶,可得而致”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

2008年11月4日,三峽大壩前的水位達到172.8米,從三峽大壩到重慶600多公裏的江段,從此變成了一個水勢平緩、總麵積達1000多平方公裏的峽穀型水庫。

從前每到長江的枯水季節(每年的11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1000噸級的船舶隻能勉強通過三峽上遊的礙航河段。自從2008年三峽大壩蓄水到達170米以上之後,就算是在枯水期,3000噸的船舶也可以在江麵上自由行駛。如今,川江單向年運輸能力,已從大壩蓄水前的1000萬噸提高到近5000萬噸。又因為在峽江上行船變得不再困難,船舶的運輸成本也得到了大幅度降低,水路運輸優勢盡顯:一個集裝箱從重慶運到上海,走高速公路需要花費1萬塊錢,走鐵路需要6000塊錢,而走水運隻需要3500塊錢。高速度、低成本的水路運輸讓商家們趨之若鶩,重慶的航運從此飛速發展起來。

2005年,重慶水路貨物和集裝箱周轉量第一次超過了鐵路。如今,重慶超過90%的進出口物資,都是通過水路運輸到目的地。四川地區的大部分集裝箱,也都會先拉到重慶,再走水路運往上海,三峽的航運為大西南帶來了無限商機,這座臨江山城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三峽工程使長江上下遊的交通瓶頸徹底打通,上遊的能源、原材料和下遊的資本、人才因此真正結合起來,長江流域的經濟一體化大大加快。原本受到交通製約影響較大的四川、重慶、貴州等西部地區,都借助便利的水運,有了自己的出海口。

老張是長江航道上一艘滾裝船的駕駛員,他從15歲起就在峽江上行船,在長江航道上摸爬滾打了三十多年。如今,老張每天都要往返於三峽上下遊的滾裝碼頭,等待南來北往的卡車開進船艙,再把它們運送到目的地。自從1997年大江截流之後,峽江上就出現了滾裝船。那時的滾裝船隻能裝七八輛卡車,可以把要從秭歸開到重慶等地的卡車運送到目的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大型的運輸船也越來越多。2003年,三峽大壩第一次蓄水時,峽江上到處都是這種大型滾裝船。如今,三峽上最大的滾裝船可以一次運送80輛加長卡車。隻要一兩年,就能把購買滾裝船的800萬元成本全部賺回來。但在峽江上行船,也不是一年四季都暢通無阻。雖然三峽工程已經大幅度提高了峽江上的通航能力,但每到枯水期,還是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航道梗阻的問題。

2007年12月到2008年4月,長江中下遊遭受50年不遇的幹旱,長江中遊一度出現了船舶積壓、擱淺的緊張局麵。隻要翻看一下長江有史以來的水文記錄就會發現,這次枯水季節的水位之低,在一百多年的曆史中都堪稱罕見。就在這個緊要關頭,三峽工程果斷啟用水庫中的蓄水量,為下遊補水,通航水深因此開始逐步增長。正是由於三峽大壩及時調節了長江的水位,長江中下遊航道緊張局麵才得到緩解,保證了長江航運的暢通。

武漢港集裝箱碼頭楊泗港,是長江中上遊地區最大的專業國際集裝箱碼頭,占武漢地區集裝箱運輸總量的70%左右,5000噸級的船舶都可以在這裏裝卸集裝箱。

三峽大壩蓄水之前,楊泗港碼頭最怕每年夏季的汛期,碼頭上的工人每時每刻都要注意江水會不會沒過碼頭。自從三峽大壩建成以後,水位能夠及時得到調整,汛期變得不再可怕。楊泗港的工人終於不用再提心吊膽地觀察水位,也可以平平安安地度過夏季了。

三峽大壩建成後不久,武漢斥資興建了八座碼頭。航運帶動了整個城市的發展,武漢承東啟西、接南轉北的巨大作用得以凸顯出來。

2008年,長江幹線貨運量已經突破12億噸,是1978年的29倍,直接GDP貢獻為780個億,它所帶來間接的GDP貢獻是12,200多個億。三峽工程改善了長江上遊的航道,暢通了中、下遊的水路,這座世紀巨壩以這樣的方式推動了長江航運和沿江經濟的發展。

截斷巫山雲雨,天塹變通途。聳立江流中的三峽大壩,改變了長江的容顏,貫通了“黃金水道”。橫臥在長江流域上的經濟巨龍,正隨著一條改變了的大江騰飛升空。

第二節 高峽出平湖

2003年,三峽庫區開始蓄水,高峽平湖取代了大江東去的景象,一些景觀被淹沒,許多峽穀也不再讓遊客有井中觀天的錯覺。但新三峽仍然依靠它獨特的景觀,在中國的名勝風景區中占有一席之地。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沿途地形險峻,山川秀麗,古跡眾多,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

上世紀90年代,在三峽工程還未動工前,峽江上曾經掀起了一股“告別三峽”的旅遊熱。之後隨著大壩開工,這股旅遊熱漸漸冷清下來。如今,雄偉的三峽大壩已經成為了新的觀光熱點,庫區中新增的峽穀、湖泊、島嶼、漂流河段、溶洞等新景觀,和原有的峽穀風光一起,組成了新三峽的旅遊內容。下麵,就讓我們來一一領略新三峽的獨特風光。

隨著三峽庫區建成蓄水,一些老的景觀消失了,新的景觀則從高峽平湖中浮出水麵。

三峽工程開始蓄水後,重慶開縣成為了一片方圓58平方公裏的巨大水域,昔日無數的山丘將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島嶼,出現類似“千島湖”的壯麗景觀。古軍事遺址“皇華城”占地麵積達到400萬平方米,成為了長江中最大的孤島。忠縣的幹井河、玉溪河、東溪河將城市團團包圍,呈現出一派“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江南景色。

隨著江水的上漲,昔日的三峽名景“兵書寶劍峽”也發生了巨變。“兵書”依舊高高在上,“寶劍”卻永沉江底了。巫山小三峽也一改往日的激蕩跳躍,呈現出平靜的湖泊景觀。昔日叢林掩映中的奉節白帝城,原本三麵臨水,蓄水後變成了獨聳江中的“白帝島”。而有著悠久曆史的草堂河搖身一變成了“草堂湖”。

石寶寨位於重慶市忠縣石寶鎮,其35米高的寨樓被譽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一。寨後矗立著一座“玉印山”,因山體四麵陡峭有如玉印而得名。由於此處地勢較高,三峽蓄水後,石寶寨成了一座孤島。為避免沉於水下的山石軟化崩塌,三峽建設者在石寶寨周圍建造了一道巨型圍堤,整個山寨被環抱其中,遠遠看去,好似一艘“諾亞方舟”。

三峽庫區的水麵升高後,一批文物古跡永沉江底的同時,一些古建築則“乾坤大挪移”,得以保存下來。

重慶的白鶴梁題刻曾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世界水文資料寶庫”。由於三峽大壩的建設,白鶴梁題刻沉沒在了江水之下。但為了讓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日後仍能見到這塊“中華瑰寶”,感受中國古代的水文文化,文物部門斥資興建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位於長江水下40米處,進入其中,就好像將要展開一段奇幻的深水之旅。遊客會先踏上一條長約88米的電梯,進入水麵以下,然後再經過150米長的走廊,來到一道寬約1米、厚約0.5米的鋼製艙門前。隻要邁過這道艙門,參觀者就進入了環形參觀走廊。參觀走廊的一側有23個半米大小的水下視窗,從這裏向外望去,白鶴梁題刻上的石魚、書刻都會展現在遊客眼前。最近的石刻離視窗隻有1米遠,最遠的也不過8米左右,題刻周圍還安裝了1萬多盞節能燈,可以保證參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題刻。

除此之外,江水中還安裝了28個可旋轉的攝像機,全部對準了白鶴梁題刻。如果遊客想要欣賞石刻的細節部分,就可以通過博物館中的電腦設備調節攝像鏡頭,以達到“近距離”觀賞的目的。如果參觀者還想與白鶴梁題刻做更加“親密”的接觸,博物館還提供潛水參觀的服務項目。這樣的水中旅程,讓人不得不驚歎於設計者的精巧心思。同樣本該被江水淹沒的張飛祠,如今坐落於重慶雲陽縣縣城對岸,依山傍水,從長江上抬眼望去,極其宏偉壯觀,讓人頗有一種穿越時光的幻覺。

除了自然景觀和文化遺存,對於現在來三峽旅遊的人來說,大壩已經成為了他們遊覽的重點對象。

從三峽下遊乘車,越過一道道深山峽穀,穿過數條相連的長長的隧道,不久,就可以看到雄偉壯觀的三峽大壩。

進入壩區,首先來到五級船閘園區,這裏是船閘中視野最好的一級平台。遊客站在園區之中,可以將船閘上下的風光盡收眼底。園區內綠草成茵,三峽建設者用細霧綿綿的雨林和滿目綠色在這座人造的山體上營造出一個清涼世界。

三峽工程的主體建築由攔河大壩、泄洪壩段、左右岸發電廠房,以及通航建築共同組成。攔河大壩從峽江左岸一直延伸到右岸的白岩尖。萬裏長江就這樣在西陵峽中被攔腰截斷,從三峽大壩到重慶600多公裏的水路就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河道型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