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已經建成的巨壩之上,讓我們來一一細數三峽工程為中國人帶來的利益、希望和國際地位。
第一節 惠及億萬百姓
三峽工程從設想的提出到最終建成,前後曆時將近100年。在如此長的時間跨度裏,中國人到底為什麼如此執著於這個工程?
首先催生這個夢想的,無疑是峽江中蘊含的豐富水力資源,電力和航運構成了孫中山最初的三峽夢。新中國建立後,消除水患成為了共產黨人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於是防洪又成為了三峽工程的重中之重。
長江流域的總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關於興建三峽大壩“範圍之廣,利益之宏,無與倫比”的說法更是早已有之。可見,興建三峽大壩,是造福中華民族的世紀之夢。如今,三峽大壩已經全麵建成,步入了收獲的季節,那麼,它將為中國人帶來哪些社會和經濟效益?
建成後的三峽工程由大壩、水電站、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構成。毫無疑問,三峽工程將在應對能源危機和防洪上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它也將為東西部的全方位融合大開“方便之門”。下麵,就讓我們來看看三峽工程發揮出來的巨大綜合效益。
一、防洪
水患,是中國人一直無法擺脫的噩夢,千百年來,它給中國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因此新中國建國後,防洪成為了建設三峽工程的首要任務。
長久以來,長江上都流傳著“萬裏長江,險在荊州”的說法。從1931年到1949年的18年中,荊江兩岸有16個年份遭受洪災,幾乎年年有水患。在1998年的抗洪搶險中,荊江也是險情發生最多的地段。而它所流經的漢江平原又是魚米之鄉,每次遭受水災,損失都會十分慘重。
陳建的家在離三峽大壩下遊2公裏的地方。回憶起三峽大壩建成前發洪水的景象,他至今還覺得膽戰心驚。那時候一到夏季,住在江邊的百姓就提心吊膽,生怕哪天江水突然暴漲,淹沒了自家的房子。
1998年春天,陳建在北京聯係到一份薪水頗豐的工作。然而正當他準備離開家門,外出打工的時候,長江流域爆發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這場災難使得陳建比原計劃晚出發了整整半個月,他的工作就這樣丟掉了。
荊江的水患,嚴重影響了百姓的生活和工作。荊江的防洪問題,也就成為了長江中下遊最嚴重、最突出的防洪難題。但在三峽大壩建成後,荊江的防洪能力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三峽大壩位於長江中遊與下遊的分界處,蓄水至175米的時候,它會在重慶至宜昌之間,形成一個長度為660公裏,平均寬度約1.6公裏,麵積約1084平方公裏的河道型水庫。每年6月上旬長江汛期到來前,壩前水位降到145米。10月份汛期結束後,水庫蓄水至175米。145米到175米間的落差使得水庫空出221.5億立方米的容量調控洪水,相當於四個荊江分洪區的可蓄洪水量。
一旦發生水患,有關部門可按程序調節水庫庫容,及時有效地調控洪水。這樣一來,就可以使長江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目前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護漢江平原1500萬人口和2300萬畝耕地免受洪水威脅。就算遇到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三峽大壩的蓄洪能力也可以防止毀滅性的災害。三峽大壩的建成,使得荊江的防洪難題得到了解決。三峽大壩的防洪作用,使荊江兩岸和漢江平原上的百姓有了安全感。從此以後,他們終於可以安心地工作、學習和謀生。
實際上,早在2004年的時候,三峽工程的防洪作用就已經得到發揮,“小試牛刀”了一把。當時,蓄水剛滿一年的三峽工程,在夏季洪峰到來時,便進行了首次攔洪錯峰試驗,成功緩解了荊江的行洪壓力。三峽工程建成後,每年防洪的直接經濟效益達到22億元至25億元。如果遇到特大洪水,一次就可以避免幾百億元的損失。
要保護下遊地區免受洪災,首先就要確保大壩自身的安全,因此,泄洪對於三峽大壩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三峽大壩的泄洪閘位於河床中央,長483米,上麵共設置了22個溢流表孔,23個泄洪深孔,泄洪能力為每秒10.25萬立方米,幾乎達到了1870年長江最大洪峰流量,是世界之最。不過,僅憑一個三峽大壩還遠不足以控製住這條世界上流速最快,最危險的河流之一。要想真正鎖住長江這條巨龍,還需要協同一致的綜合防洪體係。於是,針對防洪需求,三峽工程建立了梯級調度中心。這個水庫自動化調度係統的功能之全,讓人咋舌。它可以自動測報三峽大壩上遊的幾十個水位站,以及50萬平方公裏流域中的雨情和水情。每到夏季汛期,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就會統一調度三峽工程各泄洪設施,實施防洪運用。
2006年6月6日,三峽工程的三期圍堰開始爆破拆除,在12分8秒的爆破結束之後,三峽大壩全線擋水,這標誌著三峽工程開始正式發揮防洪效益。
2007年7月30日,由於長江上遊的持續降雨,導致三峽庫區的入庫流量為每秒5.1萬立方米,三峽大壩即將迎來這一年長江最大的洪峰。
為迎接這次洪峰,三峽大壩停航四個小時。之後調度中心發布命令,從當天中午12時開始,對三峽水庫按每秒48,000立方米的流量控製下泄。這說明,三峽大壩每秒鍾要攔蓄超過3000立方米的洪水,以降低下遊堤壩的防洪壓力。
經過14年持續建設的三峽大壩,終於在這一天發揮出了它強大的防洪能力。從30日到31日的兩天時間裏,三峽工程兩度削弱了洪峰,為長江中下遊地區攔蓄洪水超過13億立方米,使得荊江沙市的水位一直未能超過警戒線。
2010年7月19日,三峽大壩迎來峰值接近每秒7萬立方米的洪水,這是三峽工程建成以來所遇到的最大規模洪水,刷新了1998年以來通過宜昌的最大峰值記錄。
為減輕長江中下遊的防洪壓力,三峽工程積極發揮削峰、錯峰作用,避免此次洪峰和下遊洪水疊加在一起給下遊造成安全威脅。洪水經由三峽大壩攔截後,出庫流量減少到每秒4萬立方米,相當於三峽工程利用防汛庫容攔截了每秒3萬立方米的流量。由於攔蓄洪水,三峽水庫水位上升迅速,連續攀高。從19日到20日一天的時間裏,三峽壩前水位上升了近3米,平均每8小時上漲1米,攔水約15億立方米,有效緩解了特大洪峰對中下遊河道的衝擊。
從三峽大壩正式擋水那天開始,荊江地區的防洪形勢得到了徹底改變:荊江兩岸的百姓再不用每天提心吊膽,來漢江平原投資的商家不會再瞻前顧後。三峽大壩的防洪功能,無疑對長江中下遊地區正常的經濟社會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保障。
二、發電
2009年6月30日,三峽水電站26台機組首次實現同時並網發電,開始為正在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近1000億度,5倍於葛洲壩,10倍於大亞灣核電站,占全國水力發電總量的20%,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基地。
長江的水能資源居世界各條大河的首位,占據中國水能資源一半以上。從重慶到宜昌一段,水位落差達到120米,其中蘊含的水能相當於燃燒5000萬噸優質煤炭所產生的能量。也就是說,在三峽大壩未建成之前,每年都有5000萬噸煤炭順著江水“流入大海”,白白浪費掉了。如今,三峽電站的多台機組正在同時運行,把峽江中蘊含的水能完全利用了起來。
三峽電站建在大壩兩側,左岸電站安裝了14台機組,右岸電站有12台機組。由於這26台機組僅能利用峽江中90%的水能資源,三峽大壩設計師又在長江右岸的山體內部增建了一個地下電站,布置了6台機組。如此一來,峽江中95%的水能資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在一個電源點上安裝如此之多的發電機組,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
2003年6月10日,三峽大壩蓄水135米,開始初步發揮綜合效益。1個月後,三峽工程第一台發電機組提前20天實現並網發電。從這一天起,流經三峽的江水開始化為電能,通過電纜向外源源不斷地輸送出去。
2003年7月12日,三峽送電華東的主幹道——三峽至常州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通過驗收。這是三峽輸變電的標誌性工程,也是當時世界上送電量最大的直流輸電工程。
2004年6月6日,三峽至廣東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正式投產運行,這是三峽送電南方電網的主幹道。
到2009年8月底,三峽電站累計發電量達到3400多億度,相當於一兩億噸煤炭。如果用開采煤礦的方法,要獲得這樣的電能,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但三峽電站完全依靠自然力量,為國家節省了大量人力資源。
除此以外,三峽電站還減輕了能源的運輸壓力。中國的煤炭資源大部分在北方,而缺電的地區又在南方,這對運輸業造成了極大影響。當三峽大壩建成之後,電能將通過電網直接輸送到南方地區的千家萬戶之中,運輸從此不再成為難題。
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正是中國飛速發展的階段。伴隨著經濟的繁榮,能源危機逐漸凸顯出來。2003年夏天來臨的時候,全國出現了大麵積電荒,19個省市被迫拉閘限電。一周七天,隻能用五天停兩天,最嚴重的時候甚至要停三天。在這個用電困難的關口,三峽電站開始向外界提供電能,這無疑是雪中送炭。源源不斷的強大電流經由華中、華東、南方電網輸送到全國十個省市,有效緩解了電能危機。
如今,一個橫穿9000公裏、貫穿九省二市的三峽輸變電係統已經建立起來。它不僅保證了三峽的電力外送,還促進了全國電網互聯格局形成,實現了國家電網在更大範圍內進行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峽電站供電區域覆蓋國土麵積182萬平方公裏,占全國國土麵積的20%;受益人口6.7億,占全國人口的50%。
南川區大有鎮位於重慶和貴州的交界處,是重慶的邊貿重鎮之一。在20世紀很長一段時間裏,大有鎮的居民隻能靠鬆樹油或鬆枝做照明工具,後來生活稍微富裕了一些,就用起了煤油燈。直到90年代初期,鎮裏的居民才終於用上了電能。可由於電力不穩,燈光都顯得十分昏暗,甚至有時正在吃飯,電就突然停了。直到2000年初,大有鎮的電力才有了基本保障,但停電的情況依然經常發生。三峽電站建成之後,電能逐漸運送到了重慶等眾多省市,大有鎮的“電荒”終於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