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維新運動,我們想要找到其失敗的因素,就要結合道德、律法的理論以及應用來看。同時,維新運動的失敗也讓我們明白了,為什麼少有人同情光緒皇帝的不幸——哪怕是那些忠於清廷的人。事實是這同皇權有關,對皇權的忠誠使人們對慈禧太後的罪行產生了遺忘和容忍的心理。因此,誰掌握皇權,人們就忠於誰。所以人們選擇聽從掌握皇權的慈禧太後而非光緒帝。
光緒皇帝一共在位了34年(1875-1908年),在他執政期間,整個朝廷一直被慈禧太後所左右。慈禧住在紫禁城西宮,故被人稱為“西太後”。她是鹹豐皇帝(1851-1861年在位)的妃子,也是同治皇帝(1861-1875年在位)的生母。鹹豐皇帝在位期間的正宮皇後被稱為“東太後”,比慈禧先一步離開人世,慈禧遂掌握了朝廷大權。人們為取悅她,便稱其為“老佛爺”或者“老祖宗”。
光緒皇帝在位期間,慈禧太後發揮的效用等同於攝政王。這種情況在唐高宗時期武後掌權時就出現過,後人稱之為“垂簾聽政”,即太後或者皇後在簾後決定國家大事。宋朝也曾先後有兩位太後這樣幹預過政事,“垂簾聽政”這個詞語也一直流傳至今。當太後或皇後放棄手中實權時,則被稱為“撤簾”或是“歸政”。
1888年,清政府頒布了兩條皇令,一是向天下昭告皇帝即將大婚,這就意味著皇帝已經成年,二是宣布太後將在轉年的第二個月交還手中的皇權。同年,朝廷還發布了頤和園即將完工的消息。世人都清楚,慈禧希望交回皇權後,將頤和園作為她在民間居住的宮殿。
1889年,19歲的光緒帝大婚,皇後與太後同出一族——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後兄長的女兒。慈禧太後希望借助這次聯姻更加鞏固她自己一族的地位。另外,依據慣例,皇帝還會有多名妃子。在這些妃子中,有一對年輕的姐妹。15歲的姐姐被封為瑾妃,1924年去世後諡號端康;13歲的妹妹則是珍妃,24歲便香消玉殞,後麵的內容我會提到她悲慘的經曆。婚慶大典結束後,將要收回實權的光緒帝接著舉行了“親政”儀式。
對於光緒帝親政,慈禧太後似乎沒有什麼異議,第二次垂簾聽政的她立即交出了皇權。沒有要求任何榮耀的慈禧依據宮中條例,從慈寧宮移居到了寧壽宮。這是有先例可循的,1796年,執政60年的乾隆皇帝在“讓位”時也調換了自己的寢宮。如今,慈禧太後效仿乾隆皇帝並且住進了他當年讓位後居住的寢宮,就是在向天下人昭示她已經將皇權交還給皇帝。對此,朝中官員也是予以支持的。然而,退位對乾隆皇帝或者是慈禧太後並沒有多大影響,他們依舊留有原來的權力與威望。這一點,很容易被不懂得中國封建政權以及習慣的人忽視。西方人對於這兩個人的“退位”和“退休”有些混淆。乾隆皇帝在1796年退位,被尊稱為“太上皇”,這代表他的地位要高於當時的皇帝。無論何時何地,太上皇都擁有比皇帝更高一層的權威和聲譽,可以全然無視皇帝所頒布的諭令。雖然他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繼承者,但是他依然保有最高的權力,裁定朝中相關事宜,並被朝中官員所信服。在所有頒布的詔書上,要先書寫太上皇的名號,其次才是皇帝的,這無一不在向世人宣告——太上皇是朝中最有權威的人。
慈禧太後交還皇權後,其威望雖然比不上退位的乾隆皇帝,但她的地位依然要高於當時的皇帝,於情於理也應如此。哪怕她沒有“垂簾聽政”,她也會因為自己是皇帝的生母以及在皇族中的輩分而享有比光緒皇帝更高的權力。倘若下一任皇帝即位,那麼她將升為更為尊貴的“太皇太後”。而實際上慈禧的確得到了這個稱謂,光緒皇帝駕崩後,她曾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奉為太皇太後,死後也是以太皇太後的規格葬入皇陵的。
可見,慈禧太後的經曆地位並不適合被稱為“遺孀”,不過我們也沒有再好的詞去形容她了。事實上,無論是“老佛爺”還是太後,這些稱謂都在肯定她的能力和性格。不然,一定會有人提出問題,為何一個遺孀可以權傾天下呢?這樣的人絕對不了解,太後所享有的權力不但高於先帝以及先帝的妃子,甚至還高於當時執政的皇帝以及皇帝的正宮妃子。這些人的地位等級被劃分得一清二楚,皇帝和皇後要對太後以及太妃絕對恭敬,無論是去她們寢宮裏拜見,還是她們到皇帝和皇後的宮殿來,沒有得到允許,皇帝和皇後是不能擅自入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