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尼泊爾,每一個到那裏旅遊的人都會問起這樣的問題:“喂,雪人究竟是什麼樣的?所謂的雪人是否真的存在?”對此問題至今尚未得出明確的、結論性的答案。
然而,為了尋找這一問題的基本答案,許多探險家、登山運動員以及各個領域的科學家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為研究和探索這一問題投入了相當可觀的資金。1959年,一支美國雪人考察隊也在尼泊爾境內考察了一個半月,仍沒有發現雪人的任何蛛絲馬跡。
在藏語中常用來描述似猿或像熊的“人”的詞叫“mi-dre(d)”,這個詞最早記在西藏著名的神學家和詩人米拉日巴的第26首詩中。這首詩談到作者的“三個遊戲的夥伴”,一隻長尾猴、一隻猴子、還有一個就是mi-dre(d)(注意:在藏語中沒有“Yeti”一詞,夏爾巴語稱雪人為“Yeti”)。
對於這種“長毛野蠻人”的最早的詳細描述之一,可追溯到15世紀。作者約翰·希爾特伯格是巴伐利亞雇用兵,被土耳其人俘虜後,先被押送到泰默蘭法庭受審,而後又被流放到蒙古境內。他一回到自己的祖國,便在1427年寫了有關發現的報道。下麵就是摘自他報道中幾行引人人勝的敘述:
“在東部邊緣的天山省境內阿爾卑斯山上有野蠻人生存。他們除了臉、手掌和腳掌無毛以外,全身長滿厚厚的一層毛。他們沒有固定的棲身地或洞穴,而是漫遊在荒山野嶺,靠樹葉、雜草為生。”
就尼泊爾本國來說,也有關於研究雪人的記載。從1950年尼泊爾對來賓開放以來,關於專門尋找雪人考察隊的裏程碑就足夠說明問題了!不言而喻,這些考察隊均由那些頗具名望又真正誠實可靠的人所組成,他們都盡力觀察過、乃至拍攝和測量過那些神秘的腳印,同時還常常對這些“迷人”的足跡用熟石膏鑄成模型。J.A.麥克尼利及其一行的考察隊沒有采取以前所有考察隊的那種慣例,一味追蹤並企圖獵取雪人,而是進行了全然不同的部署:在“亞蘭河穀”上遊(尼泊爾東部)安營紮寨,其周圍環境恰與其他雪人考察隊所提供的調查地形相一致。所選擇的海拔高度約為3200米,營地紮在密林深處,遠離最近的村莊。
麥克尼利考察隊的隊員們決定耐心地等待神秘的雪人出現。一年多過去了,可是雪人並未露麵。但是在一天早晨,他們發現有新踏的腳印,這些腳印同以前被人認為是雪人的那種腳印相似。這就是麥克尼利考察隊的全部發現。
1974年11月,波蘭LHOTSE探險隊隊長A.紮瓦達拍攝的這種腳印更多,並進行了測量和石膏模型的製作。他們在離珠穆朗瑪峰的大本營不遠處(海拔5300米)跟蹤了似乎並肩而行的雪人的腳印。這些腳印非常勻稱,盡管積雪凍結如堅石,但腳印起碼有兩英寸深!
在三四個月以前,即當年7月,有一個行動有點兒異常的雪人,戲劇性地出現在人們麵前。這就是著名的7月11日“麥克賀瑪”事件。當時,一位年方18歲,名叫拉克巴·杜梅尼的夏爾巴族姑娘(夏爾巴人部分居住在尼泊爾境內的喜馬拉雅山麓)聲稱在離一個叫福爾茨的夏爾巴小村寨不遠處,遭到了一個雪人的襲擊。這個小村寨離夏爾巴地區的首府納姆巴加爾隻有步行兩天的路程。5天之後,她向警官報告說:“在麥克賀瑪牧場(夏天放牧犛牛的地方),我靜靜地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忽然聽到身後傳來了奇怪的聲響,宛若有人在大聲咳嗽,深深的太陽穴、凹陷的眼睛、緊皺的前額、全身布滿紅褐色的粗毛,下半身比上半身的毛色要深些。那畜牲猛然抓牢我不放,把我掮到附近的一條河旁,又把我丟在地上。它在離我不遠的地方逗留了一會兒,就又向前,去向那些正在啃草的犛牛進行襲擊了。”
曾經公布過的一份警方報告還說:在麥克賀瑪確實發現有三具犛牛死屍,其中兩具似乎因頭部遭到大石頭或粗木重擊而死,而第三具的脖子則被打折了!夏爾巴民間廣泛傳信著這樣的話說:雪人力大之極,想要殺死一頭公犛牛,他便抓其角、扭其頭,宛若卸螺絲般輕而易舉。
警方報告還進一步談到他們發現有關測量過的雪人腳印。最重要的事實是,這些腳印不全印在雪上,而且在沙地或鬆軟的地麵上也有發現,這在尼泊爾還是第一次。不過,這些腳印的大小都與過去量度的平均尺寸相吻合:10.16厘米寬,30.48~33.02厘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