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上,有人把“野人”同飛碟、尼斯湖怪、百慕大三角稱為世界“四大謎”,而“野人”之謎直接與現代人的起源相關,格外引人矚目。關於“野人”,我國的史書在3000年前就有過記載。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提到了“野人多毛、善笑、體格靈巧”的特征。而近代遭遇或目擊“野人”的報道則更為多見。
1940年,生物學家王澤林在甘肅地區曾親眼看到一個被打死的“野人”,這個“野人”是雌性個體,身高約2米,全身被覆著灰褐色的厚毛,乳房很大,麵部的形態與著名的“北京人”很相似。
20世紀50年代,地質學家樊井泉在陝西省寶雞附近的山林中,由當地向導帶領,曾近距離地觀察了生活在該地區的兩個“野人”。這兩個“野人”為母子,小的身高1.6米,形象與人相近。
在浙江九龍山一帶,也時有“人熊”出沒的流傳。1957年,當地農民打死了一頭人熊,一位中學生物教師將其手腳製成了標本。
1976年5月14日淩晨1時,湖北神農架林區黨委的任新有及五位幹部在開完會返回住所的途中,在椿樹埡公路144~145千米路碑處,發現了一個有棕紅色體毛的“野人”。
據統計,從20年代至80年代,在神農架地區目擊“野人”者達300人次,在雲南的滄源縣約50人次,在廣西的柳北山區約21人次。
為了弄清“野人”的真相,我國從50年代末起,先後有組織地在西藏、雲南、湖北、陝西和浙江5個省份進行了有關“野人”的考察活動,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1977年由中國科學院主持的對神農架地區的考察,曆時近1年,考察人員達100人以上,獲得了“野人”的腳印、毛發、糞便等間接證據。1980年對浙江遂冒九龍山的“人熊”考察,則鑒定出“人熊”的手腳標本並非“野人”手腳,而可能是當地的一種科學上未見記錄的大型短尾猴的手腳。
1986年6月19日,《科學晚報》又發了一篇報道:1985年12月我國一支前往喜瑪拉雅山區的探索隊,在山頂洞內捉到了一個活生生的“毛孩”。這個半人半獸的嬰孩能直立雙腳走路,除了臉上外,身上布滿了一層短毛。他有一雙特別的眼睛,似一雙深不見底的黑池,隱約帶有一些細微血管。他現在被養在山西一家醫院內。一位研究員說,他是現今世界上最神奇的動物品種,可以說是人類進化初期的活化石。
根據“野人”目擊者的描述以及曆年來的考察資料,傳說中的“野人”身高一般在1.2~2.5米之間,能直立行走,外貌似介於人、猿之間,手、耳及雄性生殖器、雌性的雙乳與人相像,腳印20~40厘米,四趾並攏,大趾大,稍朝外岔開,沒有語言,多單獨活動,無冬眠習性,食性主要為蔬食性,不會使用、製造工具等等。
綜上所述,“野人”究竟為何物,至今還是一個待人揭曉的謎。由於至今沒有獲得一件有關“野人”的直接證據,因而在其是否存在這一問題上,觀點和看法也頗有分歧。
一部分學者認為,可能存在名為“野人”的未知動物,但對這種未知動物的分類屬性又有不同見解。有人認為“野人”是猿科範圍的生物,可能是更新世曾繁盛一時的中國南部地區的巨猿或褐猿的後代,因為在現代傳說有“野人”活動的地區,大多數是還保留封閉或半封閉狀態的原始森林,林中保存不少第三紀的殘存樹種,如連香樹、鵝掌楸、香果樹等,說明生活環境古老,巨猿或褐猿改變它原有習性而殘存下來是有可能的。然而,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野人”可能是人類遠祖臘瑪猿或南猿,特別是粗壯南猿殘存下來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