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撒哈拉壁畫之謎(1 / 2)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氣候炎熱幹燥。然而,令現代人迷惑不解的是:在這極端幹旱缺水、土地龜裂、植物稀少的曠地,竟然曾經有過高度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沙漠上許多綺麗多姿的大型壁畫,就是這遠古文明的結晶。今天人們不僅對這些壁畫的繪製年代難於稽考,而且對壁畫中那些奇形怪狀的形象也茫然無知,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謎。

1850年,德國探險家巴爾斯來到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岩壁中刻有鴕鳥、水牛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1933年,法國騎兵隊來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了長達數千米的壁畫群,全繪在受水侵蝕而形成的岩陰上,五顏六色,色彩雅致、調和,刻畫出了遠古人們生活的情景。此後,世人注意力轉到撒哈拉,歐美一些國家的考古學家紛至遝來。1956年,亨利·羅特率領法國探險隊在撒哈拉沙漠發現了1萬件壁畫。翌年,將總麵積約1100平方米的壁畫複製品及照片帶回巴黎,一時成為轟動世界的奇聞。

從發掘出來的大量古文物看,距今約1萬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大草原,是草木茂盛的綠洲,當時有許多部落或民族生活在這塊美麗的沃土上,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

這種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廣泛流行和陶器的製造,這是生產力發展的標誌。在壁畫中還有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古文字,說明當時的文化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壁畫的表現形式或手法相當複雜,內容豐富多彩。從筆畫來看,較粗獷樸實,所用顏料是不同的岩石和泥土,如紅色的氧化鐵、白色的高嶺土、赭色、綠色或藍色的頁岩等。是把紅岩石磨成粉末,加水作顏料繪製而成的,由於顏料水分充分地滲入岩壁內,與岩壁的長久接觸而引起了化學變化,融為一體,因而畫麵的鮮明度能保持很長時間,幾千年來,經過風吹日曬而顏色至今仍鮮豔奪目。這是一種頗為奇特的現象。

在壁畫中有很多人是雄壯的武士,表現出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態。他們有的手持長矛、圓盾,乘坐在戰車上迅猛飛馳,表現出戰爭場麵;有的手持弓箭,表現狩獵場麵。還有重疊的女像,嬉笑歡鬧的場麵。在壁畫人像中,有些身纏腰布,頭戴小帽;有些不帶武器,像是敲擊樂器的樣子;有些似作獻物狀,像是歡迎“天神”降臨的樣子,是祭神的象征性寫照;有些人像均作翩翩起舞的姿勢。從畫麵上看,舞蹈、狩獵、祭祀和宗教信仰是當時人們生活和風俗習慣的重要內容。很可能當時人們喜歡在戰鬥、狩獵、舞蹈和祭禮前後作畫於岩壁上,借以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或鼓舞情緒。

壁畫群中動物形象頗多,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動物受驚後四蹄騰空、勢若飛行、到處狂奔的緊張場麵,形象栩栩如生,創作技藝非常卓越,可以與同時代的任何國家傑出的壁畫藝術作品相媲美。從這些動物圖像可以相當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區的自然麵貌。如一些壁畫上有人劃著獨木舟捕獵河馬,這說明撒哈拉曾有過水流不絕的江河。值得注意的是,壁畫上的動物在出現時間上有先有後,從最古老的水牛到鴕鳥、大象、羚羊、長頸鹿等草原動物,說明撒哈拉地區氣候越來越幹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