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跡”可尋的津巴布韋石頭城(2 / 3)

自從1868年以來,一批批的歐洲探險家和科學家興趣盎然地來到非洲南部,在津巴布韋這塊突然間變得神奇的土地上尋蹤覓跡,反複考察,為的是想要弄清“大津巴布韋”的內在奧秘。神秘的圓錐塔是他們考察的首選。英格蘭考古學家本特曾花費極大的財力和人力在圓錐塔的周圍大規模挖掘了一條地道穿過圓錐塔,企圖尋找一個入口。為此他搬開了許多石塊;但發現塔是實心的,這個入口至今也沒有被找到,也許它根本就沒有人口。這樣一來,考古學家們不禁疑竇叢生,這座直刺藍天的巨塔究竟是幹什麼用的呢?

人們對此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該塔的外表形狀與當地的糧倉相似,也許是個巨大的糧倉。但由於整個塔是個實心的整體,根本就沒有用來貯藏糧食的空間。也有人認為它是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征物,是古代某種宗教儀式所用的,它代表某種蓬勃的部落精神或部落酋長至高無上的權力。但這些說法最終因缺乏有力的證據,加上又沒有史料記載而缺乏說服力。圓錐塔卻依然故我,孤自站在那裏緘默不言,笑看來客,保守著自己被歲月深藏的秘密。

在19世紀末,好事的歐洲人紛紛漂洋過海,競相來看“津巴布韋”。由於無可考證,他們隻能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測來解釋“津巴布韋”之謎,但是他們總是用既有的觀點來解釋問題,竭力否定這個古文明遺址的非洲淵源說,生拉硬扯地將其文明內涵與已屬文明聯在一起。

對於歐洲人來說,大津巴布韋應該是存在於神話中的黃金國度。他們認為石頭城很像歐洲史書上記載的古代以色列國王所羅門的某些聖殿,很可能就是在《聖經·舊約》中提到的所羅門國王的金礦所在地。而衛城就是模仿所羅門王在摩利亞山上修建的耶和華殿建造的。那座橢圓形的大圓牆則是為了模仿古埃塞俄比亞女王示巴訪問所羅門時在耶路撒冷住過的行宮而建造的。

這種主觀臆測,一度激起了歐洲人到石頭城尋找黃金的狂熱。不少歐洲人來到石頭城後,雇傭當地的馬紹納人,配以舶來的先進機械在寶貴的遺址上四處亂挖,掘地1米,把珍貴的文物劫掠一空。除了堅硬的花崗岩石塊,其他的一切能拿者盡被拿走,所有那些有可能說明曆史真相的文物資料,在還沒來得及真正展開研究之前,就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在後來的歲月裏,人們在“津巴布韋”的周圍發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產工具、鋒利的作戰武器和精美的裝飾品等,還有一些是來自遙遠的中國的陶瓷碎片、阿拉伯地區的玻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以及印度佛教念珠等。由這些出土文物至少可以看出,消失於遙遠年代的石頭城曾經與古代的華夏及阿拉伯、波斯和印度有過悠久的文化和貿易往來。而眾所周知,在中國、阿拉伯和波斯的曆史典籍中有關大津巴布韋的記載卻極其鮮見。

也許,這些舶來品是從第三者手中轉手貿易而得,那麼這些第三者又是一些什麼人呢?我們無從知曉。由壯觀的大圓錐塔就可以看出,其建造壘砌技術已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也就是說,圓錐塔的建築技術足可以用文明的字眼來形容。圓錐塔的建設者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掌握了建築學、幾何學、力學等方麵的高深知識。

讓我們沿著前麵已有的思路來考慮問題,這一座座大大小小、遠遠近近的石頭建築,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呢?人們至今也沒有弄明白。

直到現在所有的隻是猜測,有些人認為這裏可能是一個已經消失的古老王國的皇城,也有人認為它隻是一個巨大的宗教場所。與其他文明遺址不同的是,所有這些石頭建築上都沒有任何文字,也沒有雕刻的圖案或壁畫,在這方麵與美洲的瑪雅城或東南亞的吳哥窟上成片成片的浮雕迥然有異。而流傳下來的世界文典中又沒有任何記載,真可以說是無跡可尋。與此相關的問題隻能是:何種人在何時運用何種工具和方法來營造了這座宏大瑰麗的石頭城?石頭城的建造者與當今生活在津巴布韋的馬紹納人和馬塔貝萊人有什麼樣的淵源關係?如果它的建設者是外來人,為什麼他們又在某一天突然遺棄了這個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