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1830年當地曾發生過著名的祖魯戰爭,人們由此推測,居住在大津巴布韋的原居民被全部趕走了,那麼他們又遷居到何處去了呢?令人不解的是,現在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隻不過是馬紹納族的一個分支——卡蘭加人。他們大多數仍舊居住在非洲低矮、簡陋的傳統窩棚裏,其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與這大堆的石塊毫無關係。
20世紀初,關於上述問題,歐美國家的考古學家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英國考古學家麥基弗認為,大津巴布韋的建築風格絲毫也沒有古代東方或西方歐洲任何時期的痕跡,因此它隻能是出自非洲黑人之手。而另一位英國考古學家霍爾卻認為,自古以來非洲黑人就沒有修建石頭建築的傳統,在非洲其他地方也找不到相同的例子,因此,大津巴布韋絕不可能是非洲黑人所建。兩派學說都有支持者,但都苦於缺乏證據,誰也無法說服對方。沒有人統計過需要多少工人、工作多少時間,才能使這樣一座偉大的文明古城屹立在非洲茂密的叢林中,也許他們是懷著對統治者至高無上權力的崇拜。
總之,大津巴布韋有可能是除埃及以外非洲古代文明高度發達的又一象征。它所留下的謎團不是單一的,這些無言的石頭至今在揶揄著來人:你能解讀我嗎,你能解讀多少呢?
知識點
津巴布韋
津巴布韋共和國,1980年4月18日獨立建國。津巴布韋在1980年之前原本稱為羅得西亞,這個名字源自於替英國在這一地區建立殖民地的塞西爾·羅茲。位於非洲東南部內陸。麵積約39.1萬平方千米。人口12382920(2008年7月估計值),其中非裔黑人占了98%。該國自然資源豐富,工農業基礎較好。主要河流有讚比西河和林波波河,分別為同讚比亞和南非的界河。東部邊境為山地,其他分屬三級階梯狀高原,海拔800~1500米。全境最高點2592米。北部屬讚比西河流域,南部屬林波波河和薩比河流域。
延伸閱讀
津巴布韋化
津巴布韋曾是非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該國經濟近年來崩潰,全國至少80%的人口陷入貧窮,麵臨生活基本物資大量缺乏的窘境。津巴布韋通貨膨脹率奇高,在津巴布韋,人們對貨幣的使用早已不是論張,而是論“堆”或用秤來“稱量”。這種貨幣極度貶值、通貨膨脹率極高的情況可稱之為“津巴布韋化”。
2008年2月,津巴布韋通貨膨脹率達165000%;2008年6月,通貨膨脹率達200000%,該國央行於2008年7月21日發行麵值1000億元的津巴布韋元鈔票。不過這樣一張千億鈔票,仍不足以購買一個麵包。津巴布韋從2008年8月1日起貨幣改製,100億舊津巴布韋元相當於1新津巴布韋元。2009年1月津巴布韋政府宣布,將於近日發行一套世界上最大麵額的新鈔,這套麵額在萬億以上的新鈔包括10萬億、20萬億、50萬億和100萬億津元4種。2009年下半年起,經濟開始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