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不要顯得親密無間,而應保持一定的距離。你可能對此感到困惑,發出歎息,甚至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不由自主地道出一句“人情淡薄,世風日下”。可人的心理本性也許會令你大吃一驚:這種現象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
如此看來,“美國現象”恰恰是現代人際關係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交往原則。
“久居難為別,頻來親也疏”這句俗語,或許可以進一步說明“疏遠朋友”的合理性、正確性。人的社會化日益明顯,但不應排斥人生還需有獨立的時空。如果沒有獨處的綠洲,人的心裏就會有不安全感,生活也難說有真正的自在。
因而,與人溝通,交往這根“弦”需要有張有弛,不能老是繃得緊緊的。過於頻繁交往,往往會使人感到厭煩。
當有苦惱的時候,找朋友說說心裏話、聽聽朋友的建議,遇到難題時,同朋友商量一下,找出解決的辦法;經濟上出現困難,請有能力的朋友施以援手等,這些都是應該的。但不能忘記,朋友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他也有各種各樣的難題需要解決,也會遇到經濟困難需要幫助。如果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過分依賴朋友,這種事情多了,朋友會逐漸離你而去,因為你們之間的友情已經成為他的一種負擔,使他不堪重負,他隻能選擇逃之夭夭。
人際關係的深度固然與交往的頻率有關,“老死不相往來”不可能有交往深度,但交往頻率也要有個“度”。你若與別人交往,三天兩頭要見麵交談,一談就談個大半天,難免讓人心中生厭。因為,即使是什麼事都不幹的清談家,時間和精力也不允許他這樣做。除非這個人在世界上隻有一兩個朋友或更少的交際對象。
例如,當你去拜訪別人時,盡量不做不速之客,而要盡可能在光臨前事先與對方聯係好。在交談中如果發現對方有“比較忙”的細微表示時,應盡快把話說完,識相地迅速起身告辭。談話中不要對人家的家庭情況“打破沙鍋問到底”,不要像“查戶口”似的問個沒完沒了,不要亂動人家的東西。
又如,當你覺得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時間、精力已有“超負荷運行”之感,很想疏遠一下交往時,那就不妨用“甘於寂寞”的精神調節一下雙方的關係。
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一方麵要“動若脫兔”,廣泛接觸社會,結交朋友;另一方麵又要“靜若處子”,該“寂寞”時就要甘於寂寞,以便靜下心來,潛心鑽研。如此“動”、“靜”結合,“親”、“疏”結合,不甘寂寞又甘於寂寞,正是體現了“有的朋友需近處,有的朋友需遠交”的處世之道。
隨著社會文明步伐的加快,社會開放與改革進程的加速,“快節奏”成了社會的顯著特征,這就導致了這樣一個怪異的兩極現象:一方麵是人際交往合作空間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另一方麵是人際關係平均持續期大大地縮短。比如因為工作條件的改善,領導關係因升遷次數而改變,因為職業流動,同事關係也因變換崗位而改變,這種變動的速度越快,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持續期就愈加縮短,臨時性就越來越明顯地成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大特點。因此,要增加一個人生活中的接觸麵,就必須既能建立關係,又能割斷關係。既要會交往,又要會疏遠。
朋友,需用心去經營。與朋友交往,不能太過於親密,否則會給朋友造成很大的壓力或不便;但又不能過於疏遠,過於疏遠會使友誼慢慢變淡。所以,要想和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必須把握好適當的距離。
第六節患難見真情
在這大千世界,滾滾紅塵,於芸芸眾生、茫茫人海中,朋友能夠彼此相遇,能夠走在一起,彼此相互認識了解,實在是緣分。可你的朋友是不是能有難同當的人,或者說你能和你的朋友有難同當嗎?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患難見真情。共同患過難的友誼才能更長久。
晉代人苟巨伯一天去探望朋友,朋友重病臥床。恰逢敵兵攻進城內,燒殺搶掠,老百姓拋家攜口,四散逃命。朋友也再三規勸苟巨伯,說自己重病在身,也活不了幾天,勸苟巨伯盡快逃命,而苟巨伯就是不走。他說:“我是遠道而來專門看你的,現在敵兵來了,大難臨頭,我怎麼能隻顧自己,扔下朋友不管呢?”說罷,便若無其事地給朋友熬藥去了。
等他把藥端到床頭時,門被砸開了,一群敵兵衝了進來。問他:“你是什麼人?膽也太大了,全城的人都走了,你為什麼不跑?”
苟巨伯站在朋友的病床跟前說:“我的朋友病得很重,我不能撇下他獨自逃生。你們有事找我,別嚇著他,就是替朋友死,我也心甘情願。”
在場的敵兵聽了先是一愣,而後也被他大無畏的舍身為友的態度所感染,說:“想不到這裏的人如此高尚,走吧!”於是,就撤走了。
經過這件事後,苟巨伯和他的朋友成了生死之交。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生活中常聽人議論:“真的出事了,才看出到底誰和你親”。一句簡單樸實的話,卻道出了患難見真情的深刻道理。
真正的朋友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而不是“牆頭草隨風倒”,沒有一顆堅定的心對待朋友。當你在患難中時,不要焦慮,真正的朋友一定會幫助你擺脫困境。而我們,也要以一顆誠摯的心去對待朋友,珍惜朋友,才不致在困難中一個人度過。
兩年前,老李經營的一家報關公司因卷入一場官司,導致一夜之間破產。老李辛辛苦苦在北京奮鬥了十幾年的成果,一下子就付之東流。他的心情壞到了極點。他除了每天借廉價的“二鍋頭”消愁外,想不出任何重振昔日雄風的辦法。
“500多萬元的公司一下子就什麼都沒了,執照吊銷了,員工也另尋職業了,要想翻身,難啊。”在一次朋友聚會上,老李歎著氣說。在座的朋友除了說一些安慰的話外,就是訴說自己現在也如何如何不好過等。
“還是開報關公司,你的老客戶不是還在嗎?場地的問題我來解決,我的酒店反正也難得幾天住滿,就給你騰出兩間作辦公室,租金等你賺了錢再說。”經營酒店的朋友吳總發言了。
“注冊資金你先拿我手上的閑錢去用……”又一個朋友說。
沒想到他平常不怎麼聯係的兩位朋友能在關鍵時刻鼎力相助,老李真是不知說什麼好。就這樣,在朋友的幫助下,老李僅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從無到有,又重新開了一家報關公司。
現在的老李,又是一個開著奔馳、人稱“李總”的老板了。而他的那兩位“患難朋友”也得到了老李的大力資助。
原本“什麼都沒了”的老李,因為有那兩位真朋友在,所以還能重新站起來,開創出人生的一片新天地。
生活中,當我們碰到正處於失意的朋友時,千萬不要置之不理,有時也許幫上大忙,可是可以給他一些知識上的啟發、說一些鼓勵的話,讓他盡快地走出困境。哪一個人都不可能一直處於困境,一旦走出困境,就會報答曾經給予他幫助的人,難道你不希望那個人就是你嗎?那就趕快伸出友誼的手去幫助那些處於困境中的朋友吧!
要把幫助他人當做一種習慣,尤其是幫助患難的朋友,隻有這樣,一旦你有需要別人幫助你的地方,朋友一定會主動來幫助你。
第七節有些朋友不能交
人,有好壞之分;朋友,也有可交可不交之理。在你的一生中,特別是在你為成功而奮鬥之初,你可能需要尋找朋友,但是,要注意,你所處的環境和結交的朋友,對自己的一生會產生很大影響。可以說,有什麼樣的朋友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所以選擇朋友一定要慎重。好朋友是一生的寶貴財富,壞朋友可以導致一生的悔恨。不要結交那些對你有害無益的朋友,更不要被拖入到他們的渾水之中。
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不良的社會環境裏,久而久之,必然會受到這種環境的熏染。古語有雲:“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編織人脈網絡時,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人脈網裏是否有壞的朋友。
在《列女傳》中記載了孟母教子的故事:孟子的家最初與一處公墓相距不遠,小孟軻每天都看著一些送葬的情景,自己就模仿他們的樣子每天在沙地上埋棺築墓。孟母發現這樣的地方對孩子影響不好,於是就把家搬到了一個集鎮。小孟軻又學著那些擔挑賣貨的人吆喝叫賣,孟母隻好再次搬家。最後,孟母帶著小孟軻搬到了一所學校附近,孟軻開始模仿學校的孩子們,在遊戲中擺弄俎豆祭器,學習揖讓進退的禮儀。這次孟母才終於放心地說:“這裏才是我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啊!”孟軻從此勤奮學習,終於成了一代儒家宗師。
孟母擇鄰的故事生動地說明選擇一個好的環境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交友也是如此。經常溝通、交流,甚至是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的朋友,在思想、言論、行動和各方麵相互影響濡染的力量絕不可低估。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選擇好的朋友,與那些樂觀真正、富於進取心、品格高尚和有才能的人交往,才能保證你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獲得豐富的精神食糧;才能獲得朋友的真誠幫助。如果在擇友上能做到像孔子說的“無友不如己者”,那麼你的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
這些都能證明你在擇友時在“良”上下了工夫。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那什麼樣的朋友才算是“良”友呢?選擇朋友,首先要看他的本質,也就是說主流必須是好的。如果這個人能與你坦誠相處,道義上能互相勉勵,當你有了成績能與你分享,有了過錯能對你嚴肅規勸。那麼這種能真誠待你的人,能指出你過錯的人,能使你對真、善、美的事物更加向往,使你變得更高尚、更富有智慧的人,就是你尋求的朋友。與這樣的朋友建立起健康而真摯的友誼,會給你的前進增加動力,並使你終生受益。
相反,如果你擇友不慎,恰恰結交了那些思想消極、品格低下、行為惡劣,甚至可能使你變得庸俗低下或使你思想品德“滑坡”的朋友,他們或以封建的哥們兒義氣拉攏迷惑你,或是沒有原則、不講是非、拉幫結派煽動你,甚至拉你墮入犯罪的泥潭,這種所謂的“朋友”即便交了,你也一定要放棄。
有位心理學和動物學專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對比實驗:它在兩間牆壁上鑲嵌著許多鏡子的房間裏,中間用一個玻璃隔開,並在兩個房間裏分別放進一隻猩猩。最初他在每個房間裏放的都是性情溫順的猩猩。這兩隻猩猩一進到房間裏,就高興地看到玻璃的另一麵及鏡子中有許多“同伴”對自己的到來報以友善的態度,於是它們很快地與這個新的“群體”打成了一片,奔跑嬉戲,彼此關係十分融洽。三天後,當專家將其中一隻帶出房間時,它還戀戀不舍。當專家把其中的一房間裏的猩猩換成了另一隻性格暴烈的猩猩時,那隻原本溫順的猩猩從這隻暴烈的猩猩一進入房間的那一刻起,就被它連同鏡子裏麵那隻暴烈猩猩影子的凶惡態度激怒了,於是它開始了與這個新的“群體”進行無休止的追逐和廝鬥。三天後,這隻原本溫順的猩猩是被專家拖著帶出了房間,因為這時的它已經因氣急敗壞、心力交瘁而死亡。
從這個實驗中不難看出當一個人身陷惡劣的環境難以自拔時,很容易受到“惡友”的連累,成為無辜受難的“猩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些功利朋友,他們看中的是你的權勢、關係。脫離壞朋友的最佳方法,就是盡量接近好朋友,久而久之,就會淨化自己身心,發覺過去的錯誤,走上人生的光明大道。
交友,實際是在為自己的生存環境而謀劃。我們都知道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將它們分開煮,味道是不一樣的。根據這個原理可知,人在不同的環境裏,由於長期耳濡目染,各自的性格、氣質、素質和思維方式等都會有明顯的差別。“泡菜效應”揭示了“人是環境之子”的道理,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作用。所謂“染蒼則蒼,染黃則黃”,你在交友時假如不慎已交上了壞朋友,就應該采取漸而遠之的態度,必要時要立刻與他斷絕來往,避免被拉下水,抱憾終生。要知道:把一隻爛蘋果留在筐裏,會使一筐蘋果都腐爛掉。
那麼怎樣與惡友斷交呢?根據不同情況,與壞朋友斷交通常可采用以下幾種不同方式:
1逐漸地冷卻
當發現對方不再適合作你的朋友,不能再與他繼續交往時,你不需要與他公開爭吵、決裂。可以選擇慢慢與對方疏遠的方式,讓雙方的關係在較為平靜的情況下從朋友轉為陌路人,使你很從容地脫離他的影響。雖然這種分手不傷人,但需要把握好時機,所以要花費許多精力。
2心平氣和地分手
如果認為有些惡友固然有很多惡習,但還能理智地麵對朋友提出的問題時,可以選擇在雙方都心平氣和的時候,冷靜地提出你要與他結束朋友的想法。這樣能心平氣和地告別昨天,並在分手後,依然不失和諧氣氛,實是與惡友斷交的一個最好結局。
3當機立斷地分手
當機立斷地分手,是指在萬不得已的情況,采用的一種斷交方式。因為這種方式在雙方感情上會造成一種傷害,甚至會影響到與其他人的人際交往。所以這種以公開決裂為特征的斷交方式是在緊急情況下不得不采用的無奈之策。
人脈就像一棵大樹,壞朋友就好比大樹上沒用的枝條。這些沒用的枝條表麵上看好像是使大樹更茂盛,其實,這些沒用的枝條隻是一直在吸收樹上的營養,隻有及時除掉這些枝條,人脈大樹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