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把欠發達鄉鎮村的跨越式發展作為全麵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來抓。2003年是浙江省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的開局之年,省市縣三級財政和三級幫扶單位共對211個欠發達鄉鎮投入14683.42萬元,平均每個鄉鎮69.59萬元,主要用於農業開發、農村公益和社會事業建設、下山移民、農民培訓等。經過各級黨委、政府一年多的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欠發達鄉鎮農民人均收入增長較快,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比重明顯減少;下山脫貧步伐加快;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村生態環境逐步改善。但是農民總體收入水平仍然很低,貧困麵仍然較廣;自身發展能力較弱,扶貧工作難度加大;扶貧資金來源渠道狹窄,數量較少,覆蓋麵不光,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作任重道遠。應該看到211個欠發達鄉鎮有著極其豐富的山林、水電、礦產和旅遊等資源。如何保護和開發利用好這些資源,不僅對於全省當前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重大意義,而且對於浙江省長遠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應該把繼續深入而有成效地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統籌規劃和安排。各級黨委政府應該在推進發達地區繼續更好更快發展的同時,要把欠發達鄉鎮村的跨越式發展作為全麵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來抓。建議:(1)把項目開發作為推動欠發達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手段,目前欠發達鄉鎮的有些項目蘊藏著較大的發展潛力,隻要稍加扶持就會產生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對於這樣的項目應該加強扶持;(2)把自然環境惡劣、不適宜人類繼續居住生活的深山、高山地區農民的下山移民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重要工程之一。要進一步加強對下山移民小區建設的規劃和管理,必須嚴格控製下山移民範圍、對象、數量,充分尊重下山移民對象自願,把農民自願與說服結合起來,切實保護移民的財產權益;要進一步完善欠發達鄉村下山移民的總體規劃,並且與本縣城鎮體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行政區域調整規劃配套,與及當前全省實施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有機結合起來;要認真落實下山移民小區建設用地指標,同時,及時對搬遷後的宅基地進行整理還耕或還林。(3)把勞務輸出作為欠發達鄉鎮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必須同時注意防止過多的勞務輸出引致欠發達鄉村進一步衰退;應當加大對那些具有優勢資源、發展潛力鄉村的扶持,鼓勵和扶持當地農民把優勢資源轉化為優勢產業,立足家鄉、建設家鄉。
十二,建議浙江率先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村最低收入保障製度,將省域絕對貧困人口全部納入。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已從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2003年底的2900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3.1%,中國政府扶貧成效顯著。然而,中國剩餘的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深山區、石山區、邊遠山區、高寒山區、地方病多發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他們中有許多是五保戶、殘疾人員、需要搬遷的移民、患有長期慢性疾病等缺乏正常勞動能力或基本生活條件的人。亞洲銀行為此作了計算,如果按627元確定農村低保線,以2002年的口徑計算,僅需27.02億元,相當於當年財政支出的0.12%。浙江省農村人口貧困狀況與全國有較大的差距。第一,從全國範圍來看,浙江省農村居民收入連續18年居全國省、區之首,杭、嘉、湖、寧、紹地區一排排漂亮的農村新居,似乎印證了人們對於浙江農民富甲天下的印象。在這樣的富裕地區開展扶貧工作,一個重要的出發點是扶持在收入平均水平表象下低於平均數以下乃至底層的農民盡快提高收入。第二,浙江省絕對貧困線標準高於全國。1998年,國家統計局根據“馬丁法”計算食物和非食物最低消費水平,測算當年全國絕對貧困標準線為635元,即在假設貧困人口的收入基本上都用於消費的情況下,人均收入低於635元的農村居民為絕對貧困戶。這個標準反映的是貧困人口維持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食品支出和最基本的衣著、住房、醫療等非食品支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測算結果,1998年浙江農村的絕對貧困收入標準為779元。按照浙江省農調隊確定的1500元絕對貧困線,2003年末浙江省農村還有165~170萬絕對貧困人口,這些貧困人口年平均收入1068元,即每月純收入90元左右。應該說這樣的收入水平在浙江這樣的富裕地區是難以維持生計的。第三,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民間資本積累、地方財政收入和轉移支付的能力等實力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有條件在扶貧開發上先行一步。隻有把絕對貧困人口的問題解決了,中國農村實現全麵小康的步伐才會加快,浙江省城鄉一體化實現才有可能。因此建議:借鑒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的收入補助政策(上海已經建立了類似的政策,補助對象為年人均純收入2000元的農戶),浙江省應該盡快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村最低收入保障製度沒,補助對象設定為年人均純收入低於1500元的農戶,補助原則為按1500標準補助餘缺。根據浙江省農調隊的測算這樣做,全省每年對農村貧困人口的直接補貼總資金為7~7.5億元,按照各級財政共同承擔的原則,浙江省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與此同時,建立農村貧困家庭教育與醫療補助製度。另外。應該進一步擴大扶貧籌資渠道,在加大開發扶貧力度的同時,重點加強欠發達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鄉村的社會公益事業,遏止欠發達鄉村進一步衰退,使他們能夠盡快提高共享經濟增長的好處的能力,逐步進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