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伽利略在16世紀初用望遠鏡首先觀測月球以來,尤其是航天時代的飛船和登陸器探測,以及12名宇航員登月,取回月球表麵樣品到地球上實驗室分析,揭示了月球的奧秘和演化史。近年來,再次掀起探測月球的熱潮,我國的“嫦娥”探月工程也正在開展。
月球的平均半徑為1738千米,僅是地球赤道半徑的27·25%。月球的體積僅是地球體積的2%。月球表麵地形最低到最高起伏達16千米,幾乎跟地球的高低起伏一樣大。月球質量為7·353×102千克,僅為地球的1/81·3。在太陽係的所有行星及其衛星中,月球與地球的相對大小和質量比是最大的,因而可以稱為“雙行星”。
月球平均密度為3·341克/厘米3,僅為地球平均密度的60%,說明月球的總體成分和內部結構跟地球的差別較大。月球赤道表麵重力(加速度)為1·62米/秒2,隻有地球表麵重力的1/6,宇航員在月球上毫不費力就可以打破奧運會跳高紀錄。
月球表麵的逃逸速度為2·38千米/秒,比地球表麵逃逸速度(11·2千米/秒)小得多,因此,月球上的氣體易逃逸到太空。現在的月球幾乎沒有大氣,月球的極稀疏大氣是因流星體撞擊月岩而放出的氣體,或月球俘獲的少量太陽風氣體。月球的晝夜平均溫度變化很大(107%~-153℃),太陽直射處溫度高達123℃。在太陽光很少照射到月球的南北兩極區,溫度常低到-233℃。
月球幾乎沒有水,僅兩極低窪區探測到水的跡象,可能是彗星隕落留下來的,估計含水冰至少億噸,這對於將來人們旅居月球是很重要的。月球幾乎沒有地球那樣的全球偶極磁場,月球也沒有磁層。但一些月球岩石有剩餘磁場,有的可達0·3高斯,據推算月球36億年之前可能有更強磁場。
伽利略稱月球表麵的亮區域為月陸,暗區為月海;還看到大量的大大小小凹坑,這些坑的成因是什麼?從伽利略時代到現代,爭論了300多年,有人認為它們是火山口,有人認為它們是外來天體隕落撞擊的隕擊坑。直到登月考察才確認是“隕擊坑”(尤其是含外來天體的成分)。最近的隕擊坑還有濺出物呈放射狀沉積很長的亮輻射紋。滿月時,第穀坑和哥白尼坑的輻射紋尤為壯麗。某些中文書刊上習慣用“環形山”是不太準確的。月球上還有山脈、懸崖、凹穀等構造和火成特征。
月陸又常稱為高地,一般高於月海1~3千米,占月球表麵總麵積的4/5,因反照率較大(0·09~0·12)而顯得亮,是斜長岩組成的古老月殼,由於長期受外來小天體隕擊而隕擊坑累累。
月海是低的盆地,但卻名不符實——那裏沒有水,隻因反照率較小(0·05~0·08)而顯得暗,它們是外來天體的大隕擊開掘,後由下麵噴發的玄武岩填充。有些月海區因質量和重力大而稱為質量瘤。月球表麵上有22個月海,占總麵積的16%,大多(19個)在朝向地球的半個月球(正麵)。最大的月海——風暴洋,麵積約500萬平方千米;其次是雨海,麵積88·7萬平方千米,有的小月海稱為湖(如夢湖、死湖等),月海深入月陸的部分稱為“灣”和“沼”。月麵還有些大的圓形凹地,形如月海,但底部沒有填充月海物質,稱為類月海,多在月球背麵,如赫茲斯朋凹地、科羅廖夫凹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