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兩棲動物的特征有哪些?
兩棲動物主要特征:體溫不恒定;卵生;幼體一般在水中生活,成體可適應陸地生活,並且開始用肺呼吸;沒有鱗片,有很豐富的黏液腺,輔助呼吸;它們大多晚上出來,白天躲藏;在酷熱和嚴寒的季節,它們以夏蟄或冬眠的方式度過。
無足目主要特征:體型細而修長;沒有四肢;尾巴很短甚至沒有;外形和蚯蚓類似。我國以版納魚螈為代表。
有尾目主要特征:體形呈圓筒形;有四肢,但是很短;長尾終生相伴且側扁;爬行,大多數成員以水棲為主,和蜥蜴類似,如大鯢(即“娃娃魚”),屬於現生體型中最大的兩棲動物。
無尾目主要特征身體既短又寬;有四肢,較長;成體之後尾巴退化;跳躍著進行活動;幼體為蝌蚪,從幼體到成體的發育過程必須經曆變態,如蛙和蟾蜍。
4.兩棲動物的發育過程
說到兩棲動物,大家首先會想起青蛙。其實,地球上有許許多多的兩棲動物。它們繁殖有的時候需要水,它們要把卵放在水裏進行孵化,浮出來的小生命叫作蝌蚪,這些小東西用鰓來呼吸。
慢慢地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它們會長得和父母越來越像:長出四肢,魚鰓不再作為呼吸器,用肺來呼吸,皮膚漸漸地變為可以防止透水的器官,眼睛上長出了眼皮,耳朵長有中耳膜。
繁殖期的青蛙是通過鳴叫來選擇伴侶的,有的通過體型大小、皮膚構造來確認是否是同種,然後確定伴侶。
5.兩棲動物的運動方式
不同種類的兩棲動物有著不同的運動方式,同一種兩棲動物在生命過程中的不同階段,運動方式也有很大差別。
青蛙會挖掘洞穴,每到冬天來臨的時候,青蛙就會在向陽的位置,找個土質較為鬆軟的地方挖個洞,在洞裏美美睡上一大覺,並且一睡就是一個冬天,以此來躲避冬日的嚴寒。青蛙和蟾蜍有兩種挖掘洞穴的方式,比如產婆蟾,就是頭朝前,用前肢來挖洞;而鋤足蟾足上生有鏟狀物,在鬆軟的泥土中挖洞的時候,它們就把足當作鏟子來用。
兩棲動物的一生中會經曆很多不同階段的生活。在小時候,其大部分的成員是在水中度過的。在水裏生活,它們不能在水中進行跳躍、步行或者爬行。青蛙的幼體叫蝌蚪,它們在水中左右擺動尾巴自由自在地遊動。還有水生的蠑螈、蚓螈等生物,它們都可以像魚兒一樣在水中自由地擺動。成體的青蛙和蟾蜍也會遊泳,在水中用後肢後蹬來推動自己前行。
蚓螈在陸地上爬行時和在水中遊動的姿勢很像,呈“S”形擺動。陸生的水螈和蠑螈的運動方式也像在水中遊泳一樣,通過身體兩側做波浪形的擺動來前行。
6.以肉類為主要食物的兩棲動物
兩棲動物一般都是食肉的,一般以昆蟲、蠕蟲、蜘蛛等為食物。較大一點的兩棲動物還以小的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甚至螃蟹為食物。有的科學家聲稱,兩棲動物有時會把魚類作為自己的食物,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兩棲動物在對魚類下手的時候,肯定會對嘴裏的魚進行咀嚼,而魚身上的刺會紮傷它的嘴和喉嚨。就在這個時候,它有可能被鯊魚吞食。
7.蛙的早期胚胎發育
一般來說,蛙類早期胚胎發育的不同時期,通常以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形態變化為標準。不同的學者在研究不同蛙類的早期胚胎發育時,劃分的時期也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大多數種類,從受精卵開始至胚胎發育完成可分為24~25個時期。
1.受精卵期
從卵受精到第1次卵裂溝出現為止。一般在受精後5~10分鍾,出現動物極朝上,植物極朝下,該現象稱為翻正。通常蛙胚的動物極呈棕黑色,植物極呈乳白色,但少數蛙類的胚胎色素少,翻正後不易區分動植物極。
2.細胞期
胚胎從第1次卵裂溝出現到第2次卵裂溝出現為止。經裂,卵裂溝從動物極開始,向植物極延伸,裂後形成兩個大小幾乎相等的分裂球。
胚胎從第2次卵裂溝出現到第3次卵裂溝出現為止。經裂,並垂直於第1次卵裂麵,形成四個大致相等的分裂球。
胚胎從第3次卵裂溝出現至第4次卵裂溝出現為止。經裂或緯裂:如果是經裂,裂溝基本上平行於第1次裂溝,垂直於第2次裂溝,如虎紋蛙、棘胸蛙和花臭蛙;如果是緯裂,裂溝則偏於動物極,裂後形成上下兩層,共有8個分裂球,如黑斑蛙和其他大多數蛙類。
胚胎從第4次卵裂溝出現至第5次卵裂溝出現為止。緯裂或經裂,第3次卵裂為緯裂者,第4次卵裂則為經裂,反之亦然。裂後形成上下兩層共16個分裂球,位於動物半球的分裂球小於植物半球的分胚胎從第5次卵裂開始至囊胚早期開始。經裂或緯裂,各細胞分裂開始不同步且不規則,裂後的分裂球排列不一致。
3.囊胚早期
經多次卵裂後,分裂球的數目增多,且體積逐漸變小;胚胎表麵高低不平,細胞界限清楚;隨著囊胚腔的形成及擴大,胚胎的直徑開始變大,但並不明顯。
4.囊胚晚期
細胞繼續分裂,體積更小,數目更多,細胞界限不明,胚胎表麵光滑。
5.原腸早期
在赤道板附近的地方出現唇形凹陷,其背側即為背唇。
6.原腸中期
由於動物極細胞分裂的速度較植物極細胞快,所以,處於背唇位置的動物極細胞分裂後,形成下包之勢,將植物極逐漸包入,植物極細胞就逐漸內卷,背唇向兩側擴展加深,形成半圓形的側唇,並繼續延伸,直至形成一圈為止,即形成圓形胚孔。位於胚孔位置的卵黃被稱為卵黃栓。
7.原腸晚期
隨著動植物極細胞的繼續外包和內卷,胚孔逐漸變小,直至最後被包入。
8.神經板期
胚體縱軸開始伸長,背部變為平坦,並逐漸形成一前寬後窄的勺狀神經板,其狹小部分與原口相連接。
9.神經褶期
胚體繼續伸長,從神經板前端兩側開始隆起,並向後延伸形成神經褶,中間凹陷形成淺而寬的神經溝。
10.胚胎轉動期(神經溝期)
兩側神經褶逐漸向中間合攏,神經溝變深而窄,直至愈合形成神經管為止。此時胚胎表麵出現纖毛,纖毛的擺動使胚胎轉動,但有些種類由於胚體較大、轉動微弱,暫未出現可見性胚胎轉動,如虎紋蛙。
11.神經管期
從神經管出現至尾芽形成為止。神經褶完全愈合,形成神經管,前端兩側出現感覺板和鰓板雛形,胚體縱軸繼續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