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蛙類家族成員,有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比如說我國吉林的中國林蛙,可以入藥,作為滋補強壯劑和治療瘧疾的藥物。
可是,人類還是無視它們好的一麵,恣意地殺害它們,現在有很多地方的蛙類和蟾蜍都到了瀕危的地步。我們應該加大對它們的保護力度。
知識小百科
童第周和青蛙的故事
說到青蛙,就不能不提的是我國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他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被譽為克隆第一人。在這裏,我們主要講的是童第周和青蛙的故事。
簡陋的實驗室中,一個人在緊張地忙碌著,似乎已經全然忘記了周圍的世界,連站在他身邊觀看的人都顧不上看一眼。隻見他用一把尖利的鋼鑷將青蛙卵鉗到玻璃盤中,然後用一根鋼針在卵細胞上刺了一個小洞,當看到脹鼓鼓的卵細胞鬆弛下來——由球狀變成扁圓形時,再操起兩把鋼鑷,用細尖的鑷尖夾住細胞的中央,均勻地向左右一撕,卵膜馬上被剝離得幹幹淨淨。對生物學感興趣的人都知道,這段話講述的是童第周在剝除青蛙卵外膜的情景。那他為什麼要把青蛙卵的外膜剝掉呢?
在生物學界,有這樣一句戲言,“你想體驗什麼是高難度嗎,那就去學童第周做青蛙卵剝離手術吧”。這個實驗操作起來非常難,一不小心就會前功盡棄。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原來青蛙卵是像小米粒那麼大的小黑籽,外麵還有透明的膠質膜,遇水即膨脹,且彼此相連,結成一大團卵塊;膠質膜具有保護卵的作用,又能使卵有較為良好的發育條件。柔韌的膠質膜是對機械性刺激的最好緩衝物,特別當卵黏成大團時,還可以避免被動物所吞食;膠質膜也阻礙卵與卵之間的接近,因而使卵有更充分的氧氣條件;透明的膠質膜可以聚集陽光的熱量,提高卵孵化時的溫度。
故事是這樣的,1930年,童第周留學比利時,當時生物界正在研究青蛙卵,卻無人能把青蛙卵的模型完整地剝開,研究被迫停止,這時,童第周毅然站了出來,說:“我來試試”。麵對別人的譏笑,童第周並沒有退縮,他憑著自己的膽識和才能,終於完成了青蛙卵的剝離手術,在當時轟動整個生物界。
當時我們的國家還非常貧困,沒有電燈,他就在陰暗的院子裏利用自然光在顯微鏡下從事切割和分離卵子工作;沒有培養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陶瓷酒杯來代替,所用的顯微解剖器隻是一根自己拉的極細的玻璃絲;實驗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從野外采來的。
就在這簡陋的“實驗室”裏,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他的老師布拉舍教授讚揚說:“童先生了不起!中國人真正了不起!你戰勝了上帝,為我們的實驗開辟了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