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這上等的琴技,我家小姐之前用了四個月的時間熟背天下間的名曲,又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來日夜苦苦練習。這傲人的技藝這一時之間就可以練成的?此時你缺少的是信心,隻要你相信自己,並且願意付出汗水。肯定會成功的!”
莫非兒想想也是,這天下間哪裏有這麼便宜的事情!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不過她覺得自己有些本末倒置了,學習東西定是要從那最基礎的學起,自己怎麼能夠上來就學習那最難的譜子呢。這《廣陵散》乃是柳如是琴技的巔峰之作,其實一時半會兒就學會的。
莫菲兒在心裏小小的盤算了一下,決定先從指法學起,這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莫菲兒開始在柳如是的記憶中調取與古琴有關的理論知識,一邊調取,一邊還不忘拿著筆把它給寫下來。在寫字的時候也注意盡量盡量的好一些,以柳如是的筆鋒來寫,好在紀曾經練過書法,這一點對莫菲兒來說並不困難。
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是國樂之精粹。古琴的曆史非常悠久,據傳說已經有五千年的曆史,有史可查也有三千年了,可以說基本貫穿於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在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古琴融合了人們智慧的結晶,表現著華夏兒女對美好事物的讚頌與追求,並逐漸發展、完善至今,其魅力自然與眾不同。它是一種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是傳統高雅藝術的典型代表,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麵,其意義與價值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傳統音樂。
古琴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寬六寸,象征六合;厚二寸,富天地陰陽之氣。琴麵上有標示音位的十三個徽,象征一年中的十二個月與四年一次的閏月。傳說古琴本有五根弦,按著宮、商、角、徵、羽定弦,分別代表著金、木、水、火、土五位元素,後來周文王加一弦,周武王加一弦,故得七弦。其琴麵拱圓,底板平坦,與古時天圓地方之說相應和。架弦的嶽山、龍齦,支琴的雁足,發音的龍池與鳳沼等形象與神奇的比喻,蘊涵了古時人們對青山綠水的喜愛與對華夏文明的執著。
作為一件樂器,它音色優美、深邃,擁有三種不同音色:泛音幽雅、飄逸、空靈,仿若天籟之音,故稱天聲;散音深遠、雄渾、厚重,有如鍾磬之聲,故稱地聲;按音細膩、柔潤而略帶憂傷,極似人的吟唱,故稱人聲。天、地、人三者相互補充、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架構了古琴豐富的音樂藝術表現平台。《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陽關三疊》、《酒狂》、《關山月》等三千餘首悠遠、動聽的古曲和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製、琴藝的文獻,更為後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裏曾多次提到古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琴瑟在禦,莫不靜好”。
《呂氏春秋·本味篇》裏,記述了春秋時楚國著名琴家伯牙鼓琴--高山、流水,而鍾子期聽後感慨道:“巍巍乎誌在高山,洋洋乎誌在流水。”從此二人成為知音。春秋末年的孔子既是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一位音樂家,他不但會彈古琴,而且技藝嫻熟。他曾向師襄學彈《文王操》,能把樂曲內容完美地表現出來,並有著驚人的鑒賞能力。他教授的“六藝”之中的“樂”,就有彈琴誦詩的內容。他還作有《獲麟操》、《猗蘭操》等琴曲。西漢的大文學家司馬相如曾為卓文君彈唱《鳳求凰》,從而成就了一段美滿姻緣,被後世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