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子
相思子是一味外用藥物,不宜內服。但其由來和命名,卻有一個可悲的故事。
相傳漢代閩越國有一男子被強征戍邊,其妻終日望歸。後同去者歸,唯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終日立於村前道口樹下,朝盼暮望,哭斷柔腸,泣血而死,樹上忽結莢果,其籽半紅半黑,晶瑩鮮豔,人們視為貞妻的血淚凝成,稱為“紅豆”,又稱“相思豆”。唐代詩人王維有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根據故事解物抒情表達相思,委婉含蓄,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詩。
相思子味辛苦,性平有毒。功能有殺皮膚之蟲癢,不能內服。臨床很少應用。
【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種子含多種毒性蛋白,有強烈毒性,服0.5毫克可致中毒。內服具有清熱解毒,利尿作用;外用治癬疥、癰瘡、濕疹。
【按】相思子始見於《本草拾遺》,又稱“紅豆”,見唐·王維詩《紅豆》。現食用赤豆,有地區亦名“紅豆”,千萬不能混淆。相思子其形呈橢圓形,少數似球形,表麵紅色光亮、臍端呈白色,在白色周圍呈烏黑色。藥店常將其放在冰片或樟腦內以防冰片或樟腦結團。
禦米(罌粟子、罌粟殼)
禦米殼即是罌粟殼。味澀,性平。為止痛、斂肺、澀腸藥物。罌粟子和殼為何名“禦米殼”、“禦米子”呢?因在唐·伍德元年三月,李世民(即後來的唐太宗皇帝)為了統一中國,馬不停蹄地東征西討,有一次他去攻打西秦薛舉,不幸在戰場上受傷,被當地一位老人所救。老人把比米還小的東西,放在鍋裏,炒熟遞給秦王李世民,說:“請將軍服用,便可治傷止痛。”世民聽後便將這粒米樣的東西服下,服後不一刻便迷迷糊糊睡著了。待到醒後,傷口果然不痛,並已結痂了。後來李世民繼位,當了皇帝後,他不忘舊恩,便率眾趕往當時的深山,感謝老人。當他來到當年治傷的草房前,隻見草房的門上已經上了鎖,並貼著四句話:“黎民罌粟子,罌粟子黎民,願君永不忘,江山牢又穩。”其意思是勸李世民不要忘記老百姓(黎民就是平民百姓)。李世民看了深為感動,對著草屋深深鞠了一躬。事隔不久,李世民傳下聖旨,封罌粟子為“禦米”,其殼為“禦米殼”。
【服用法】內服3~5克,外用量不拘。
【禁忌】凡咳嗽有痰者勿服。大便中有膿液,或赤白凍勿服;大便秘者勿服。
【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本品含20多種生物堿,主要有:嗎啡、可待因、蒂巴因、那可汀、罌粟殼堿、罌粟堿。其他尚含多糖等成分。嗎啡可提高胃腸道及其括約肌張力,並使消化液分泌減少和便意遲鈍,以致腸道內容物向前推進的運動大大延緩而導致便秘;可待因抑製腸蠕動的作用遠弱於嗎啡,不易引起便秘;罌粟堿能抑製腸平滑肌,但作用很弱;嗎啡能抑製咳嗽中樞,止咳作用很強,止咳所需劑量比止痛小(2~4毫克即可產生顯著止咳作用,而止痛則需5~15毫克);可待因鎮咳作用不及嗎啡強;那可汀具有與可待因相等的鎮咳作用;呼吸中樞麻痹為嗎啡中毒的直接死亡原因;可待因抑製呼吸的作用遠較嗎啡為輕;嗎啡有鎮痛作用,對持續性疼痛(慢性痛)效力勝過其對間斷性的銳痛;嗎啡還有催眠作用;嗎啡可使膽道壓力顯著增加,病人感覺上腹不適,甚則發生膽絞痛,膽道痙攣時不宜使用(或與解痙藥物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