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的形成主要是由海陸間熱力環流的季節變化引起的。由於熱力性質不同,在夏季,大陸增熱比海洋劇烈,近地麵空氣受熱上升到一定高度時,在高空由於陸地上的空氣壓高於海洋從而導致陸地上空的空氣流向海洋。這時候,接近海麵的空氣由於壓力比陸地壓力大從而形成由海洋向陸地吹的暖濕氣流。這樣一來,就構成了夏季的季風環流。在我國夏季季風表現為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我國絕大多數的降水,是由從海洋上吹來的暖濕氣流所帶來的。
在冬季,由於大陸的冷卻比海洋上迅速,所以海洋上的溫度比陸地要高些,因此大陸為高壓,海洋上為低壓,低層氣流由大陸流向海洋,高層氣流由海洋流向大陸,形成冬季的季風環流。冬季風在我國表現為西北季風或東北季風。在冬季風的影響下,我國的冬天寒冷而幹燥。
海陸影響的程度,與緯度和季節都有關係。緯度和季節不同,海陸影響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在冬季,中、高緯度受海陸影響大,此時陸地的冷高壓中心位置在較高的緯度上,而海洋上的氣壓則比較低。在夏季,低緯度受海陸影響比較大,此時陸地上的熱低壓中心位置偏南,海洋上的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向北移動。
除此之外,行星風帶的季節移動也會影響季風的形成。在季風帶的影響下季風或者加強或者減弱。而季風現象是否明顯,則與大陸麵積大小、形狀和所在的緯度位置是密切相關的。一般而言,大陸麵積越大,因海陸間熱力差異形成的季節性越高,低壓就越強,氣壓梯度的季節變化也就越大。所以大陸麵積越大,季風就越明顯。在北美,季風表現得不是很明顯,主要是因為北美大陸的麵積要比亞歐大陸小,所以冬季的冷高壓和夏季的熱低壓並不明顯,因而季風表現得也不是很明顯。據研究發現,大陸的形狀對季風的影響也很大。如歐亞大陸的形狀呈臥長方形,所以從西歐進入大陸的溫暖氣流很難達到大陸東部,因而大陸東部受季風影響就比較明顯。而北美大陸則呈豎長方形,從西岸進入大陸的暖濕氣流就能夠到達東部,所以在北美大陸東部季風表現得不是很明顯。另外,大陸緯度越低越利於季風的形成。無論從海陸熱力差異上來講,還是從行星風帶的季風移動上來看,大陸緯度與季風的形成密切相關。在緯度分布上,歐亞大陸的緯度位置達到較低緯度,而北美大陸則主要分布在緯度30°以北。正由於此,與歐亞大陸上比起來北美大陸上的季風表現並不明顯。
4.季風的特征
季風在世界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南亞、東亞、非洲中部、北美東南部、南美巴西東部以及澳大利亞北部。其中,尤以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最為著名。在季風盛行的地區,雨季和旱季表現得很明顯。通常,夏季為雨季,冬季為旱季。在夏季風到來時,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被輸入到內陸,遇到內陸的較冷氣流就會形成降雨,因而,季風影響的地區就進入了所謂的雨季。而到了冬季時,季風主要是來自大陸的幹冷氣流,它從內陸吹向海洋,冷空氣經過的時候,一般天氣晴好,不會形成降水,因而在季風影響的地區,冬季往往是旱季。
眾所周知,亞洲地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風區。這裏的季風特征主要表現為在一年的時間內存在兩支主要的季風環流,即冬季盛行的東北季風和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風,它們隨著季節的轉換而交替出現,在季風區形成明顯的季風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