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四季輪回——季風(2 / 3)

每年的5月上旬,季風開始在我國南海北部出現,其間會經過3次突然北推和4個靜止的階段。季風在5月底至6月5~10日到達華南北部;在6月底至7月初到達長江流域;然後繼續北進,大約於7月上旬至20日到達黃河流域,最後到達終界線——華北一帶,時間大概是在7月底至8月10日前。在我國,冬季風要比夏季風來得強烈,在東部沿海地區,冬季常有8級以上的北到西北風隨寒潮南下。南海地區大風比北部要少一些,多為東北風。

季風對氣候的影響是顯著的。季風地區的降水大多來自夏季風的暖濕氣流,所以在季風影響地區,降水多發生在夏季,而在冬季則幹旱少雨(雪)。早在古代,我國對季風的發生規律就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那時候的人們就利用季風實施航海活動,曾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明代的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共出航7次,除了第一次夏季啟航秋季返回外,其餘六次都是在冬季順風出發,又在西南季風期間順風返回的。

2.關於季風認識的發展

遠在古代時期,季風就已經有了許多名稱了,如信風,黃雀風,落梅風,等等。在沿海地區也被稱作舶風。所謂舶風也就是夏季從東南洋麵吹至我國的東南季風。在古代,海船航行主要是借助風力,冬季盛行的偏北季風不利於從南方來的船舶駛向大陸,而隻有夏季的偏南季風才有利於它們北上抵達中國海岸。因此,人們將偏南的夏季風叫舶風。東南季風向北推進到我國長江中下遊時,這裏的梅雨天氣也宣告結束,從此進入夏季的伏旱期。北宋蘇東坡曾在他的詩《船舶風》中寫道,“三時已斷黃梅雨,萬裏初來船舶風”。詩中的“三時”指的就是夏至後半月,即七月上旬。詩中描述的是七月上旬梅雨結束,東南季風(即舶風)到來的氣候狀況,與現在的氣候差幾乎是一樣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認識也在不斷的進步,現代的人們對季風的認識也更全麵了。雖然在某些觀點上暫時還沒有達成共識,不過以下幾點是得到大眾公認的,即:

①季風是風向在大範圍地區內隨著季節而改變的氣候現象,這裏所說的“大範圍”是相對於風向受地形影響很大的小範圍而言。

②風向不同,控製氣團的性質也不同。例如,冬季盛行的季風,是由來自內陸的西伯利亞的寒冷幹燥的冷氣團控製的,夏季風則是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團控製的。

③在季風影響的地區,天氣和氣候會隨著季風風向的變化而發生明顯的變化。

3.季風的形成

由上可知,季風是大範圍盛行的、風向有明顯季節變化的風係。天氣和氣候隨著風向的季節變化也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季風”一詞來自阿拉伯語,在阿拉伯語中是季節的意思。在我國古代,季風也被稱為信風,意為這種風的方向總是隨著季節的改變而改變。

英國的E·哈雷認為,季風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不同和太陽輻射的季節變化而產生的、以一年為周期的大型海陸直接環流。在冬季,由於大陸氣溫比海洋低,大陸近地麵處在寒冷的高氣壓的控製下,所以,在冬季近地麵空氣自大陸流向海洋;到了夏季,由於大陸氣溫比海洋高,大陸處在低氣壓的控製下,所以,在夏季近地麵氣流自海洋吹向大陸。自上世紀50年代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掌握的高空氣象資料越來越多,於是,關於季風成因的說法更加全麵和多樣化。有人指出季風的形成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行星風係的季節位移。此外,專家指出並不是所有具有海陸差異的地區都會形成季風,在季風的形成過程中還有其他一些物理因子在起著作用。如大地形(如青藏高原)的熱力和動力積重難返及南半球越赤道而來的氣流等因素的存在,對夏季風活動的影響也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