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風帶來的自然災害(1 / 2)

說到風的危害,人們可謂感觸頗深。從台風到龍卷風,從幹熱風到沙塵暴,風做為一種自然現象,它們在帶給人們帶來一些益處的同時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一些不便,甚至是災難。關於風的危害,前文在單獨介紹不同種類的風的時候都有介紹,下麵我們主要介紹一下風帶來的自然災害。

1.揚沙

揚沙是指本地或附近的塵沙被風吹起來的現象。揚沙天氣發生時,大氣的能見度明顯下降,出現天空混濁,一片黃色。揚沙天氣一般發生在北方的春天。揚沙發生時風力較大,能見度在1~10千米之間。

陰霾、輕霧、沙塵暴、揚沙、浮塵、煙霧等天氣現象出現的時候,都表現為能見度小於10千米,而且也都是由於浮遊在空中的大量極微細的塵粒或煙粒等造成的。對於以上現象的區分,有時就連專業的氣象人員都難以做出準確判斷。所以,在判斷天氣現象到底是哪一種的時候,必須結合天氣背景、天空狀況、空氣濕度、顏色氣味及衛星監測等因素來綜合分析,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

灰霾也叫大氣棕色雲。關於灰霾天氣,中國氣象局的《地麵氣象觀測規範》是這樣定義的:“大量極細微的幹塵粒等均勻地浮遊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千米的空氣普遍有混濁現象,使遠處光亮物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微帶藍色。”

浮塵天氣的強度是最弱的。所謂的浮塵就是指由於遠地或本地產生沙塵暴或揚沙後,塵沙等細粒浮遊在空中而形成的一種天氣現象,俗稱“落黃沙”。浮塵天氣時,遠處的物體就會變成土黃色,太陽也會暗淡許多,變成了蒼白色。此時,空氣的能見度不超過10千米,通常,大氣中的固體顆粒不會超過0.1微米。浮塵天氣中,風速一般不會太大,不是很明顯。

揚沙與沙塵暴相同,它們都是因為在某一地區內的地球表麵的塵沙被大氣流劇烈運動帶起而造成的。兩者的共同點就是能見度明顯下降,天空混濁,發生的時間多在北方的春季,冷空氣吹過的時候。揚沙與沙塵暴的不同在於,揚沙天氣發生時,我們最遠也隻能看到10米。而沙塵暴天氣發生時,我甚至看不到1米距離的東西。

2.沙塵暴

對於沙塵暴,我們大家都已不再陌生。然而在幾十年以前,沙塵暴天氣則是很少出現的。據記載,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發生的特大沙塵暴隻有8次,在70年代和80年代,沙塵暴發生的次數則上升到了13次和14次,而90年代至今卻已經發生過20多次,並且波及的範圍越來越廣,帶來的損失也越來越嚴重。導致沙塵暴盛行的原因主要是人們對植被的破壞,致使土壤沙漠化而引起的。沙塵暴發生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季節,這是由於在幹旱地區冬春季節的降水很少,地表就變得很鬆散,而且很幹燥,所以抵抗風的侵蝕的能力也就很弱了。強勁的大風很容易把大量沙塵卷入空中,形成沙塵暴天氣。

從世界範圍來看,沙塵暴天氣多出現在內陸沙漠地區。沙塵的源地主要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亞。早在1933~1937年,在北美中西部由於嚴重幹旱,就曾經產生過著名的碗狀沙塵暴。沙塵暴在亞洲的活動地點主要集中在約旦沙漠、巴格達與海灣北部沿岸之間的下美索不達米亞、阿巴斯附近的伊朗南部海濱及稗路支到阿富汗北部的平原地帶。另外,在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及土庫曼斯坦沙塵暴的活動也很頻繁(每年多於15次)。不過,在中亞的沙塵暴中心在裏海與鹹海之間沙質平原及阿姆河一帶。

沙塵暴在我國主要活躍於西北地區,這和該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是分不開的。我國的沙塵暴的沙塵主要來自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漠等。

從1999年到2002年春季,我國境內共發生沙塵天氣53次(其中,1999年9次,2000年14次,2001年18次,2002年12次)。根據中國氣象局向媒體公布的研究結果,發生在我國的53次沙塵暴天氣中,有33次是源於蒙古國中南部的戈壁地區,也就是說,每年肆虐我國的沙塵有60%來自境外。在2002年的春季,我國北方出現沙塵天氣12次。它的特點是時段集中、發生強度大、影響範圍廣等。通過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影響我國沙塵天氣的源地有境外和境內兩種。其中,來自境外的沙塵天氣占三分之二,以蒙古國南部地區為主,來自蒙古的沙塵,經過我國北方時因為得到沙塵物質的補充而加強。總起來看,發生在我國的沙塵天氣的路徑有三條,即西北路徑、偏西路徑和偏北路徑。西北路徑的沙塵通常來自蒙古高原中西部或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影響區域主要有我國的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北部、東北大部。偏西路徑的沙塵主要來自蒙古國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區、內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區,影響的區域主要有我國的西北、華北。偏北路徑的沙塵天氣通常來自蒙古國烏蘭巴托以南的廣大地區,影響區域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大部和東北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