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芬蘭犬的墓銘》中,拜倫有力地表達出對官方的蔑視,以致遭到資產階級學者的攻擊,說他蔑視的是整個人類。實際上,拜倫矛頭所指完全是貴族社會和他們的惡習。對此,俄國偉大的批評家別林斯基曾指出:“他(指拜倫)熱愛人類,他蔑視和痛恨那些使他感到孤獨和壓迫的人。”
1809年,拜倫開始了他在地中海為期兩年的旅行,此前他曾寫道,他希望“離開這個該詛咒的國家”。
他在裏斯本短暫停留後,橫過西班牙到達南部靠直布羅陀的海港——加第斯。西班牙當時正和拿破侖軍隊進行著浴血奮戰,這使拜倫感到欣慰。
此後,拜倫又到過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阿爾巴尼亞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那裏的自然風光,嚴峻而又單純的習俗,人民高尚而英勇的精神,促使他寫出了第一批鏗鏘有力的九行詩(指每節分九行排列的詩)。
回到祖國以後,正是路德分子運動在全國廣泛開展的時期,拜倫親自訪問了起義的地區,在貴族院發表演說時,他說他到過很多地方,從來也沒見過像這裏這樣貧困的。他說,貧困已使“搗毀機器者”們陷入絕望的境地,國會當前所應做的不是擬定血腥的法律,而是尋求解決改善人民生活的辦法。
但是拜倫的努力在當時並沒有多少支持者,這更加使他感到自己孤立無援,這種感情,在他的《異教徒》、《海盜》、《萊拉》等詩中都有所反映。
成名作的誕生
center在情景交融的創作之中自由放歌
拜倫的第一次出遊,創作了他的成名作《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它以旅遊線路為經線,以各地不同時期曆史事件為緯線,構成了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敘事詩。
長詩發表以後,有人不以為然,但大多數人還是讚不絕口的。“我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已經名揚天下。”拜倫自豪地說。一時間,人們除了談拜倫,就是談詩中的哈羅爾德,拜倫就是哈羅爾德,哈羅爾德就是拜倫。
這部長詩的創作,是從1809年至1811年他在漫遊地中海地區時開始寫的第一章和第二章,而完成是在1812年返抵英國以後;第三章是1816年在瑞士寫完的,從此以後,他也就與他的祖國永遠訣別;第四章的寫作,正值拜倫在意大利生活和創作的時期,1817年完成全詩,其間共經過8年的時間。
哈羅爾德的形象,使這首長詩的各個部分互相聯係在一起,通過他的遊曆生活,來描寫大自然的風光,各地的風土人情,同時對該時代的重要事件發表意見。
針對這位憂鬱的賊臣逆子對待生活的消極和虛幻的態度,長詩中還出現了另一位對生活進行積極幹預的抒情主人公,他是位感情熾烈、精力充沛的人,通過這個形象,反映了那個時代先進人物的思想和希望。
長詩的主題則分為:西班牙人民的鬥爭、希臘主題、阿爾巴尼亞、意大利等等。
這首長詩的情節隻是外表上與主人公形象發生聯係,實質上,情節的全部曆程,都是為詩人的主觀情緒所支配。
同樣是主觀主義,在反動的浪漫主義者身上,表現為荒謬的自我沉醉,脫離生活,拒絕參加鬥爭;而在《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中,深淵般的思想、感情和景象,是與詩人的革命民主主義世界觀緊密聯係的,表現著巨大的社會思想意義。
在對自然界和生活風俗的描寫上,達到了風景如畫和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效果,例如第三章42節中的阿爾巴尼亞風景,第三章62節對阿爾卑斯山脈的描寫,第四章對意大利威尼斯的描寫等等都是最好的例證,這些描寫,都做到了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