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作的誕生
center用藝術再現青年人的惶惑迷茫
豐富的生活經曆,使海明威的創作日益成熟起來。他的第一部集子,包括三篇故事和十首詩,接著又出了一個名為《在我們的時代裏》的速寫集和短篇小說《大雙心河》、《印第安人營地》、《雨中的貓》、《打不敗的人》等。
1925年,海明威和哈德萊同一批僑居巴黎的英美人士去西班牙看鬥牛,在這期間,友人之間因爭風吃醋發生了爭吵甚至鬥毆。海明威深有感觸,他把這些無謂的爭吵升華為戰後一代青年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衝突與碰撞,並決定要用長篇小說的形式把它表現出來,這就是後來的《太陽照樣升起》。
這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書前引用了一段《聖經·傳道書》裏的話:“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意思是,不管人間如何熱鬧、變化,大自然照常按自己的規律運轉,即《太陽照樣升起》之意。
書中寫了三個“迷惘的一代”的人物:
第一個是巴恩斯,他是故事的敘述者。巴恩斯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爭中生殖器被炸傷,因此他雖有性愛的欲望,卻無做愛的能力。他同女主人公互相愛慕,卻無法結為夫妻。他能夠克製自己,他寧願將愛慕的人讓給第三者,但有誰能理解他內心的巨大痛苦呢?
女主人公阿施利夫人,原是個護士,英國人,也是戰爭的受害者。大戰期間,她真正心愛的人死於痢疾,後來她嫁給了她並不愛的人,現在又鬧離婚,準備嫁給另一個戰爭受害者。由於她一次一次地失去真正的愛情,導致了她對生活采取放蕩的態度,她同巴恩斯的愛情,當然也隻能是“想想”而已。
阿施利是海明威創造的最有個性的女性形象,她表麵上瀟灑、放任、敢作敢為,內心裏卻咀嚼著無可奈何的悲涼。
第三個人物,便是阿施利的未婚夫坎貝爾,他是個蘇格蘭人,也打過仗,但破了產。阿施利準備嫁給他,他卻像“不知欠了多少人的債”似的,始終抬不起頭來。他喝酒、罵人、借債,實際上卻是個大好人。
這三個人的不幸都是因戰爭造成的。可以想像,如果沒有戰爭,他們可以過上正常的生活,哪還會有因愛情上的不幸,而導致精神上的“迷惘”呢?
作品發表以後,收到讀者的熱烈反響。多數作家、評論家持肯定的態度,他們認為“對話巧妙”,“行文幹淨,剛健活潑”(紐約時報)。批評家萊文指出:“海明威的寫作有力度,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對語言有一種敏感的聽力。”也有意見不同的,主要是英國人,他們嫌海明威人物寫得不夠好,沒頭沒腦,沒有過去、傳統和記憶。
其實,小說本不應有一個模式。隻要在文學諸要素方麵,如主題、人物、語言或其他,有某些方麵突出,就應該說是一部好作品求全責備、完美無瑕的作品是不存在的。好與不好,隻是相對的,用一個絕對的標準,去衡量所有作品,那隻能導致創作的公式化、概念化,出現千人一麵、千篇一律的現象,那麼文學還有什麼生命力呢?海明威這部小說,藝術地反映了當時一代青年人的惶惑、彷徨、迷惘……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
巔峰之作
center兩部具有世界聲譽的巨作
在海明威一生創作的作品中,有兩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
第一部是他的反戰小說《永別了,武器》。這部作品寫的是一個名叫亨利的美國青年,在大戰期間誌願參加救護隊,在意大利前線開車。他結識了一個英國護士凱瑟琳,開始隻是同她逢場作戲,兩人並不相愛,亨利腿部受傷後去米蘭治療,由凱瑟琳護理。
亨利在凱瑟琳的細心照料下,身體很快得到恢複,同時他們之間也產生了真正的愛情。
亨利傷愈返回前線,正趕上意軍敗退,亨利在撤退的路上,因有外國口音,被意大利保安部隊誤認為是德國間諜,要對他進行抓捕。
亨利伺機逃跑,找到了凱瑟琳,他們一起逃往瑞士。他們共同在一起愉快地生活著,不料後來凱瑟琳在分娩時難產,大人嬰兒一起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