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巴基斯坦特勤大隊(2 / 2)

巴軍的一把尖刀

1964年3月,由美軍特種部隊成員組成的機動教練班抵達巴基斯坦,幫助巴軍在白沙瓦市建立了一所空降兵學校,專門訓練俾路支團第19營。該營隨後改稱“傘兵營”,所有官兵都要進行傘降訓練,一些人還學習初級航空機械師專業。1964年,該營一個專門訓練在沙漠地區作戰的連,與美國特種部隊機動教練班一起舉行了作戰演習。“蛙人”分隊專程趕赴卡拉奇地區參加特種培訓。同年,俾路支團第19營正式改稱“特勤大隊”。1965年印巴戰爭爆發前,該營約有700人,分為7個連,每人都有自己的專業,分別擅長在沙漠、山區、水下、兩棲(成為海軍陸戰隊員)作戰。

1965年印巴戰爭期間,特勤大隊首次擁有實戰經驗,可惜有點苦澀,出師不利。1965年9月6日至7日,約100名特勤大隊官兵在印度烏哈姆布爾、帕特漢科特、哈爾瓦爾空軍基地附近空降,任務是破壞機場跑道,摧毀停機坪上的印軍飛機。由於情報偵察不充分,行動計劃不周密,實施情況更糟糕,特種部隊官兵在行動中未能摧毀一架印軍飛機,幾乎所有傘兵都被印軍俘虜,隻有一小部分人成功突圍返回巴基斯坦。

1966年,特勤大隊實力增加到3個營。20世紀60年代末,這3個營輪流在東巴基斯坦(今天的孟加拉國)進行戰鬥巡邏,並參與了逮捕反對派代表、鎮壓當地居民騷亂的行動。1971年1月,第3營被投送到既定地區替換第2營,1971年3月25日至26日,該營一個排發動突襲,在當地反對派領導人拉赫曼家中將其逮捕,從而引發了整個東巴基斯坦地區人民的起義浪潮。在隨後的8個月內,第2營、第3營參加了城市條件下的戰鬥,試圖控製局勢。

1971年12月,印巴再次開戰,第3營主力撤出東巴基斯坦,第2營被用作常規步兵部隊,在巴基斯坦東部地區作戰,成功實施了幾次突襲行動,但該營大部分官兵不是戰死就是被俘,最後所剩無幾。第3營中有一個“蛙人”排,隸屬戰前組建的“蛙人”獨立連,為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該連被命名為“穆聖連”。戰爭期間,巴基斯坦東部軍區司令尼阿濟將軍曾計劃派出這支蛙人部隊攻擊印海軍運輸艦“法拉卡”號。第1營官兵在西線作戰,戰爭期間針對印陸軍炮兵團發動了幾次突襲行動,摧毀了數門火炮。

解救中國人質

2004年10月12日,由於綁架主使馬哈蘇德出爾反爾地沒有參加事先約定的族長談判會議,並且揚言開始在中國人質身上綁炸彈,看似緩和的氣氛驟然間再度緊張了起來。12日深夜,200名巴基斯坦特勤大隊精銳突擊隊分乘10~15輛軍車緊急飛駛人質現場,做好萬一談判失敗、情勢危機的情況下,不得不武力營救人質的準備!

巴政府向馬哈蘇德部族全麵施壓,傷害中國人質將造成“嚴重後果”。

直到10月13日,特勤大隊在南瓦濟裏斯坦部落地區展開了追捕綁架中國工程師的武裝頭目馬哈蘇德的行動並取得重大進展,馬哈蘇德武裝的多處“藏身地”被夷為平地,攻占了馬哈蘇德武裝的一些據點,並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但狡猾的馬哈蘇德再次躲過了追捕。

不過,在這次的追捕行動中,巴軍方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共有3名特勤大隊隊員在行動中喪生,另有22人受傷。

但是,猖狂的馬哈蘇德武裝在逃亡途中伺機發動襲擊,進行垂死反撲。從12日淩晨起,共有4個旅約7000名官兵在6架武裝直升機的支持下,參與了在這一地區展開的武裝搜捕行動。軍方控製了南瓦濟裏斯坦所有地區並封鎖了所有的路口,還設法切斷了馬哈蘇德的後援。

直到2004年10月14日中午,特勤大隊再次發起了一場閃電式的突襲,與馬哈蘇德綁匪團夥進行了激戰。5名綁匪被擊斃,一名人質得到解救。然而,另一名人質在解救行動中不幸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