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要在4分鍾內跑完1英裏,簡直是天方夜譚。時至1954年,飛毛腿班納斯特率先衝破這一心理障礙,一舉將神話定格為人間奇跡。
班納斯特將不可能改寫為可能,離不開體能上的刻苦訓練,更重要的是有賴於精神上的超越。在創造奇跡之前,他敢於在觀念上向那個神話挑戰,由此萌生發起衝擊的渴望。一次次在腦海模擬4分鍾跑完l英裏的套路,慢慢地就形成一種強烈的信念,從而轉化為—種超常的動力。仿佛天降大任於斯人也,經過百折不撓的嚐試,他果然做到了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特別耐人尋味的是,在班納斯特刷新記錄後的2年裏,4分鍾跑完1英裏的運動員居然一股腦湧現400多人。
1968年最受關注的夏季奧運會,最受關注的100米決賽,一聲槍響吸引了萬眾的眼球,結果美國選手海因斯率先撞線,顯示牌上閃出9.95秒的成績。全場沸騰起來,一項新的世界記錄誕生。在這激動人心的時刻,海因斯攤開雙手說了一句話。由於當時身邊沒有話筒,誰也不知道他到底表達了什麼意思。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即將開幕,帕克爾在回放墨西哥奧運會資料片時,看到海因斯口中念念有詞的鏡頭。憑借一位優秀記者的敏感,他意識到人類首次在百米跑道上突破10秒大關,選手破記錄那一瞬間的自言自語一定不同凡響。這麼精彩的新聞,竟然披上千名記者給漏掉了,不能說不是一大憾事。
帕克爾捕捉到一個機會,就這一問題對海因斯進行采訪。所幸已過去16年,海因斯對那一輝煌時刻的情景記憶猶新。他欣然答道:“當時我說,上帝嗬,那扇門原來虛掩著!”隨後海因斯告訴帕克爾:“早在1936年歐文斯創下百米10.03秒的世界記錄時,醫學界的權威就斷言,人類肌肉所能負荷的運動極限不會超過每秒10米。大家都相信這一說法,可我的見解有點不同。我想就算無法突破10秒,也應該跑出10.01秒的成績。因此每天訓練,我都要用最快66速度跑50公裏。在墨西哥奧運會的賽場上,看到自己跑出9.95秒的記錄後,我心頭為之一震。原來10秒這道門沒有上鎖,就像終點線的那根繩子,它虛掩在那裏!”
另一位外國短跑名將感歎說:“你要付出超乎常人所能想像的努力,才能獲得成功。有時隻是0.1秒,甚至0.01秒之差,就決定你能否成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偉大與平凡、成功與失敗。隻有一線之隔。人生常被喻為馬拉鬆,可我認為人生更像短跑,一朝把握住機會,全憑長時間的刻苦訓練。”
潛力能將不可能改寫為可能,潛力的挖掘離不開自身的刻苦,更重要的是有賴於精神上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