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沒有最好隻有更好(2 / 2)

京瓷與體蘭伯爾公司不屬於一個領域,因此當時的稻盛和夫還不太了解休蘭伯爾。他在公司和裏夫董事長見麵之後,在聊天中發現裏夫先生果然不同凡響:他擁有出色的經營哲學,能將公司辦成世界屈指可數的國際型大公司。

雖然他們第一次見麵,卻很談得來。後來,稻盛應邀在美國與他再度會麵,促膝長談直到夜深。

裏夫董事長在談到休蘭伯爾公司的信條時說:“就是努力把工作做到最佳。”

他的這句話引出稻盛下麵的一席話:“‘最佳’這個詞,意思是同別人比較,是最好的。但這隻是相對而言的,因此在水平較低的隊伍裏也存在著他們的‘最佳’。京瓷的目標不是向‘最佳’看齊,而是向著‘完美’追求。‘完美’同‘最佳’不同,不是同別人比較起來最好,而是帶有很強的絕對性的,說明它自身就具備可靠的價值。因為世上沒有什麼東西能超越‘完美’”。那天晚上,稻盛和夫就自己的“完美”主張,與裏夫董事長的“最佳”信條的討論持續到深夜。最後,裏夫董事長同意了稻盛和夫的觀點,並表示以後休蘭伯爾公司不再把“最佳”奉為信條,而是推崇把完美主義作為信條。

我們通過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我們任何人都擁有自己難以估計的巨大潛能,做每一件事都應該抱著追求完美的精神,每個人都要努力做得更好些。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我們也要不斷地提高對自己的要求,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潛能來。我們在做好事情的同時,也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為將來的成功積累籌碼。

我們在做完一件工作以後,應該這樣說:“我願意做那份工作,我已經竭盡全力,為做得更好。我更願意聽取人家對我的批評。”

事情沒有永遠“夠好”的時候,“夠好”其實還是意味著不完美。在職場和商場中,無論老板還是客戶、上司,真正存心挑剔的時候並不多,他們提出的要求,都是由於某種需要。老板則迫於市場的巨大壓力;客戶擔心產品出問題;上司怕工作質量影響業績才嚴格要求,因為他們從來都無法對市場說:“我已經做得夠好了,你降低要求吧!”要知道,市場是無情的。有時可能隻比競爭對手稍遜一點點,就可能被淘汰出局。

有位企業家說:“你要求自己的標準,必須遠遠高於市場對你的要求標準,才可能被市場認可。”這與比爾·蓋茨時常訓誡員工的話不謀而合:“如果大家做得不好,那麼,微軟離破產就隻有15個月!”

上帝手中有一架天平,一端是你的所得,另一端是你的付出。當有些人任務完成得不理想時,他們習慣說:“我已經做得夠好了。”這樣的人注定收獲平平。

每個人都各有特色,不盡相同,都有一種突出的才能。無論我們的特色是什麼,都不要把自己藏起來,我們應該積極地把自己的才能發掘出來並發揮得淋漓盡致。隻要我們傾注了激情,花費了心血,遲早會有收獲,包括給企業創造價值,當然也為自己的升職加薪打下了基礎。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是說隻有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不斷地往更高的台階邁進,才能到達理想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