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漢武帝以後的綏撫政策(1 / 1)

在西漢王朝的接連打擊下,匈奴連遭失敗,實力受到嚴重削弱,匈奴統治下的烏桓、丁零各族逐漸擺脫其控製,並公開與之為敵,匈奴內部的矛盾也進一步激化,分裂跡象日益明顯。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匈奴內訌,出現五單於爭立的混亂局麵。西漢王朝也因連年的征戰,國力大大削弱,在這種情況下,漢昭帝、漢宣帝、漢元帝等在漢武帝以後相繼即位的皇帝在對待匈奴的政策上有了明顯的轉變,進行了調整,在維護、鞏固漢武帝取得的成果基礎上,由征討政策轉為綏撫政策,表現為:繼續推行和親政策;對匈奴單於進行冊封,也就是對當時的匈奴政權進行肯定。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失敗後,多次派遣使臣要求恢複和親,漢武帝以積極態度回應,但由於當時的局勢複雜,沒能實現漢匈和親。武帝死後,漢匈雙方都想停戰修和,於是,和親政策得以繼續,武帝後漢匈之間又進行了兩次和親。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向漢稱臣,派遣他的弟弟穀蠡王進入漢朝朝見天子。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於派遣他的兒子右賢王到漢朝朝拜以表示友好。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於親自到漢朝拜見天子於甘泉宮,漢朝以比對待諸侯更高的禮節來接見他,冊封呼韓邪為匈奴單於,承認他是匈奴最高首領,確認匈奴政權隸屬漢朝,確定藩屬地位。漢朝還賜予其大量的珍貴禮物,有冠帶衣裳,黃金璽綬,佩刀弓矢,鞍一具,馬十五匹,衣被七十七襲,錦繡綺雜帛八千匹,等等。呼韓邪離開的時候,漢朝派遣長樂衛尉高昌侯董忠、車騎都尉韓昌率領一萬六千人,又發邊郡士馬近千人,把單於送出了朔方雞鹿塞,又讓董忠等人留下來幫助單於消滅那些反對勢力。同一年,郅支單於也派遣使臣到漢朝進貢,漢朝也以隆重的禮節接待了他們。第二年,呼韓邪單於又遣使入朝,漢朝對他禮遇如初,又加衣被十襲,錦帛九千匹,絮八千匹。不僅如此,漢朝還先後調撥穀物,救濟匈奴民眾。

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呼韓邪單於在其勁敵郅支單於為西域都護甘延壽等所殺之後,又喜又憂,喜的是一個敵人被除去了,憂的是郅支被殺了,那下一個會不會是他呢?於是他又到漢朝朝見漢元帝並請求和親,如果成功,那麼就等於得到了漢朝的支持,以前的擔憂也就迎刃而解了。他到漢朝以後,受到隆重禮遇,並和親,娶到了王昭君,歡喜之餘,上書願為漢朝保衛邊境,以節省漢朝的軍費開支。

元帝把呼韓邪單於的建議交給大臣們討論,參與的大臣都認為可接受,隻有郎中侯應認為不能這麼做。侯應的理由是:撤出邊防軍隊,會給漢朝邊防造成很大威脅,現在匈奴臣服於漢,可以利用他們來守邊,如果他們一旦不臣,到時候再往邊境派人,就根本來不及了。漢元帝接受了他的建議,從而維持、鞏固了西漢王朝自建立以來所采取的一係列積極的防禦措施:收邊郡、移民實邊、設置屬國、屯兵屯田、修繕要塞等。

漢武帝以後,西漢王朝采取綏撫政策,逐漸結束了漢匈之間的戰爭狀態,雙方進入了和睦友好、和平共處的階段,西漢北方邊境保持了百年的寧靜。

西漢王朝是中國曆史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提出的對匈奴的民族政策具有開創性的意義。西漢初期,國力衰弱、民生凋敝,要穩定社會、鞏固邊疆,如何處理好與匈奴的關係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漢王朝一係列對匈奴的民族政策總體上是正確的、行之有效的,它不僅較好地處理了當時的民族關係,保持了邊疆的穩定,還給後世民族政策的製定提供了借鑒。曆經兩千多年,滄海桑田,世事多變,然而居住在中國土地上的眾多民族一直自發、自覺地維護著國家領土完整和主權的統一,這種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不能不溯源於西漢王朝的民族思想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