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諸侯國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記載魏國大臣龐恭,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做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一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覺得可信嗎?”魏王道:“我不相信。”龐恭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龐恭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龐恭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龐恭陪太子回國後,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集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集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都這樣說了,往往會讓人信以為真。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人將這故事引申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
(九)上下其手
春秋時期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的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有能力抵抗,結果,鄭國戰敗,鄭大夫皇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大夫皇頡的功勞,說鄭皇頡是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發生了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後來,他們便請伯州犁作公證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伯州犁的解決辦法本來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皇頡。於是命人帶了鄭皇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皇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為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自這個故事,表示欺瞞作弊、顛倒是非。
(十)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深刻生動的比喻諷勸執政者的特點最為突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孟子對齊王的昏庸、做事沒有長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地對他說:“大王很不明智,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然後又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十天,它哪裏還活得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大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後來人們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這句成語,用來比喻求學、做事沒有恒心,半途而廢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