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仇恨傳播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魯迅
在武俠大片裏,作者常常會將主人公的仇恨設定為延續前一輩的恩怨,可能是隻有這樣的矛盾才能激化人物的性格,讓情節更加吸引人。可是,我們也常常會在這些武俠劇中看到,主人公因為背負著前一輩的仇恨,生活得十分辛苦,有時候應該與之做朋友的人,因為報仇的使命卻錯過;為了堅守複仇的秘密,他所作出的犧牲太多太多……
仇恨是帶有毀滅性的情感,如果一直背負著,其中的痛苦將不堪設想。可是,很多人就是喜歡這樣,將上一輩的仇恨留給後人,希望代代相傳,將對方置於萬劫不複之中。其實,如果這樣做,雖然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寄托,但是將仇恨的種子延續下去,就會加重後輩的負擔,甚至剝奪了原本屬於他們的快樂。
一位畫家在集市上賣畫,不遠處,前呼後擁地走來一位大臣的孩子。這位大臣在年輕時曾經把畫家的父親欺詐得心碎地死去,所以畫家一直銘記著父親的仇恨。大臣的孩子在畫家的作品前流連忘返,並且選中了一幅,畫家卻匆匆地用一塊布把它遮蓋住,並聲稱這幅畫不賣。
從此以後,大臣的孩子因為心病而變得憔悴。最後,他父親出麵,表示願意出高價。可是,畫家寧願把這幅畫掛在自己畫室的牆上,也不願意出售。他陰沉著臉坐在畫前,自言自語地說:“這就是我的報複。”
每天早晨,畫家都要畫一幅他信奉的神像,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可是現在,他覺得這些神像與他以前畫的神像日漸相異。這使他苦惱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然而有一天,他驚恐地丟下手中的畫,跳了起來,因為他所畫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麼的酷似。他把畫撕碎,並且高喊:“我被這沒有邊緣的仇恨給毀了!”
這是印度大文豪泰戈爾的一篇名為《畫家的報複》的文章。這種仇恨的種子一旦被“遺傳、繼承”,就會演變為可怕的破壞力。我們在心中懷恨、心存報複的同時,我們的身心也同樣被這惡毒所折磨。
一個心中常想報複的人,其實自己活得也並不快樂。因為他的精力幾乎全用在想怎樣報複上了,而且就算成功,他也會有種失落與悔恨交織的情感。《呼嘯山莊》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先生,由於小時候受到其他人的嘲弄,發誓報複。當他回到山莊時便展開了一係列報複行動,最後許多人因此而痛苦地死去,但他那蒼老的心卻突然感到一種可怕的孤獨,這就是對報複的報複。
光想著報複別人的人,會不惜一切代價,即使是為此犧牲了太多的歡樂時光,他也不會在意。可是當有一天,他想報複的人已經不在了,或者以後沒有力氣再去跟別人計較的時候,他就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付出得太多太多了。
對待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不要一直怨恨了,給予一點寬容,我們就能透過烏雲看到陽光。更不要將自己的仇恨“遺傳”給後輩,讓自己的下一代人為了仇恨奔波,享受不到生活的快樂。
百忍成金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結果是甜蜜的。
——盧梭
中國人向來提倡“以忍為上”、“吃虧是福”,這是一種玄妙高深的處世哲學。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這並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衝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而應是那些看準時局、能屈能伸的處世者。漢初的張良原本是一個落魄貴族,後來成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運籌帷幄之中,輔佐高祖平定天下,因功被封為留侯,與蕭何、韓信一起被譽為“漢初三傑”。
張良年少時因謀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橋上散步,遇一穿著短袍的老翁,近前故意把鞋扔到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撿鞋!”麵對那人的侮辱,張良愕然,心中不禁有些不平,但礙於長者之故,隻好違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給穿上。飽經滄桑、心懷大誌的張良,對此帶有侮辱性的舉動,居然強忍不滿,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麵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驚訝無語,不久老人又折返回來,讚歎說:“孺子可教也!”遂約其五天後淩晨在此再次相會。張良迷惑不解,但反應仍然相當迅捷,跪地應諾。
五天後,雞鳴之時,張良便急匆匆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已先到,並斥責他:“為什麼遲到?再過五天早點來。”第二次,張良半夜就去橋上等候。他的真誠和隱忍博得了老人的讚賞,這才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再來見我。我是濟北轂城山下的黃石公。”說罷揚長而去。
張良驚喜異常,翻開老人留給他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誦讀,刻苦鑽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古往今來,“忍”字堪稱眾多有誌之士的人生哲學。越王勾踐也罷、韓信也罷,都曾忍受過常人難忍之辱,最終渡過了難關,成就了大業。清代金蘭生在《格言聯璧·存養》中說:“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斯能為人不能為之事功。”
忍,是一種韌性的戰鬥,是一種永不敗北的戰鬥策略,是戰勝人生危難和險惡的有力武器。忍,是醫治磨難的良方。忍人一時之疑、一時之辱,一方麵可脫離被動的局麵,同時也是一種對意誌、毅力的磨煉。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是利己的根基。”忍住自己的私欲、怒火,實際上是幫助你自己成就大業。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碰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殘酷的現實需要你對人俯首聽命,這時候,你一定要謹慎麵對。要知道,敢於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當敵人足夠強大時,你的強硬無異於以卵擊石。一定要拿著雞蛋去與石頭鬥狠,隻能算作是無謂的犧牲。這時候,就需要用另一種方法來迎接生活。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堅忍的忍耐精神是一個人意誌堅定的表現,更是一個人處世謀略的體現。尤其在生活中,難得事事如意,丟麵子是常有的事,學會忍耐,婉轉退卻,才可以獲得無窮的益處。
凡事有所失必有所得,若欲取之,必先予之。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能舍棄某些蠅頭微利,也將有助於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獲得他人的好感,為自己贏得更多的利益和影響力。有識之士不妨謹記:百忍成金。遇事忍字當先,必能有自己意想不到的收獲。
寬容他人,善待自己
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別人寬容的,但誰能說自己是不需要寬容的呢?
——屠格涅夫
因為家裏窮,女孩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母親送給了別人。長大後,女孩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心中對親生父母充滿了怨恨。父母幾次要來與她相認,她都拒絕了。
有一次,母親來看她,給了她一件親手織的毛衣,她連看都沒看,就扔進了箱底……這樣的僵局持續了十幾年,轉眼,女孩結了婚,生了孩子。初為人母,當她把全部的愛都給了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她越發不懂母親當時為何如此狠心,心裏的怨恨更是有增無減。
女孩30歲時,母親病危了。消息傳來的時候,剛好是冬天,鄉裏的人送來信,說母親想見她一麵,讓她穿上母親親手給她織的毛衣。
女孩聽後,心裏開始有些慌亂。再怎麼說也是親生母親啊!她急急地穿上毛衣上路了。在路上,她覺得冷,於是把手伸進口袋中取暖,她突然在口袋中摸到了一張折著的字條,是母親寫給她的信。母親說,家裏的另一個孩子是撿來的,那時候實在養活不了兩個孩子,才決定把她送出去。因為,那個孩子實在太小,又病得不輕,除了他們,沒人要那個孩子。
看到這字條後,女孩非常震驚,她的眼裏湧出了淚水:母親這麼多年是多麼傷心啊,我是她唯一的女兒啊!
趕到家的時候,母親已經辭世了。她的手裏緊緊握著一枚扣子,那枚扣子的顏色跟女孩毛衣的顏色是一樣的。母親在留給女孩的信裏說,送毛衣的那天,回到家裏才發現,那件衣服上缺了一枚扣子,那枚扣子掉在了地上。母親把它撿了起來,一直想去幫她綴上這枚扣子。想了十幾年,希望再見到她,希望親手把扣子交給她,母親欠她一枚扣子。
女孩拿著這枚扣子,扣子已經被磨搓得光滑滑、亮閃閃的,她不知道,每當深夜時,母親想她,就會拿出那枚扣子,放在掌心靜靜地看,看了十幾年……
女孩在75歲的時候離開了人世,可是她的人生並不快樂,因為她一直在想,倘若當初對母親寬容一點,也許就不會讓母親抱憾離世了。因為心中滿藏著懊悔,所以在以後的歲月中,女孩一直折磨著自己。
一個可憐的人,前30年活在怨恨中,後45年卻光顧著後悔,不知道她在臨死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她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有沒有為她這一生感到悔恨?前30年已無法挽回了,為什麼後45年還要去為前30年付出那麼多的代價呢?如果在母親給她送來毛衣的那天,她能夠寬容一次,那麼,她的一生可能就會改寫。
上蒼給了我們同樣的命運、同樣的機遇,當走到生命的盡頭時,我們留下的又將是什麼?還要死守著對往事的怨恨和懊悔嗎?當然不能。生活的路是越走越寬的,我們何必揪住曾經的傷痛耿耿於懷呢?為此,我們必須學會寬容,學會原諒生活中的陰差陽錯,學會包容世間的一切不公平。寬容是在善待自己。當麵對挫折的時候,我們不要抱怨,因為正是那些刻骨銘心的疼痛,才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激勵我們奮起直追,彌補自己的不足。正是那一次又一次的跌倒,我們才學會了站立。
當麵對自己的擁有時,我們不會吝嗇,因為正是我們樂於奉獻,樂於成全,我們才能讀懂別人故事裏的精彩,才能在別人的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痕跡。也正是因為我們樂於與別人分享我們的快樂和憂傷,我們才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得到別人的幫助。
寬容是一首人生的歌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雨果
寬容乃中華之美德,生活中處處需要寬容。
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寬廣的胸懷,是對人對事的包容和接納。
寬容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
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的善待。
寬容是一種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藝術,是看透了社會、人生以後所獲得的那份從容、自信和超然。
寬容是理解的橋梁,真誠是它的基石;寬容是芬芳的花朵,友誼是它的果實。
寬容是沾衣欲濕的杏花雨,寬容是吹麵不寒的楊柳風,寬容是冬日一杯暖暖的茶,寬容是清晨一縷柔柔的陽光。
寬容是一種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電風暴一時的肆虐,才有風和日麗;遼闊的大海容納了驚濤駭浪一時的猖獗,才有浩渺無垠;蒼茫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強食一時的規律,才有鬱鬱蔥蔥;泰山不辭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流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寬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納百川的大海。
寬容是一首人生的詩。至高境界的寬容,不是僅僅表現在對日常生活的某一事件的處理上,而是升華為一種對宇宙的胸襟;寬容的含義也不限於人與人的理解與關愛,而是內心對於天地間一切生命所產生的曠達與博愛。
寬容體現了人格的魅力,凝縮友愛、體貼、理解、修養。儒家的仁義,墨家的兼愛非攻,道家的靜心無為,佛學的慈悲為懷、普度眾生,基督教的博愛,無不包容了博大精深的寬容哲學。寬容是杯濃醇芬芳的老酒,一飲身醉,再飲心醉。
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徐說過這樣一句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道出了寬容的本質;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也曾說過:“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所有這些都對寬容作了深刻而透徹的闡釋。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愛護自己,愛護自己善良、樸實的天性,愛護自己懂得愛並珍視愛的心靈,讓自己的內心始終保持一塊純淨生動、仁愛無私的淨土,永不放棄對善良人性、對美好人生執著堅定的追求,即使我們不能使所有人的世界變得更美好,至少也可以使自己的世界更美好。
懂得生活,學會大度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
——紀伯倫
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在成名前曾經擔任過俄國彼德耶夫公爵家私人樂隊的隊長。突然有一天,公爵決定解散這支樂隊,樂手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一時間全都麵麵相覷、心慌意亂,不知道如何是好。看著這些和自己一起同甘共苦許多年的親密戰友,隊長睡不安寢、食不甘味,絞盡腦汁、想來想去,忽然有了一個主意。
他立即譜寫了一首《告別曲》,說是要為公爵做最後一場獨特的告別演出,公爵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