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
——郭沫若
兩個同齡的年輕人同時受雇於一家店鋪,並且拿同樣的薪水。
可是叫阿諾德的小夥子青雲直上,而那個叫布魯諾的小夥子卻仍在原地踏步。布魯諾很不滿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終於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兒發牢騷了。老板一邊耐心地聽著他的抱怨,一邊在心裏盤算著怎樣向他解釋清楚他和阿諾德之間的差別。
“布魯諾先生,”老板開口說話了,“您今早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麼賣的。”
布魯諾從集市上回來向老板彙報說,今早集市上隻有一個農夫拉一車土豆在賣。
“有多少?”老板問。
布魯諾趕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然後回來告訴老板一共40口袋土豆。
“價格是多少?”
布魯諾又第三次跑到集市上問來了價錢。
“好吧,”老板對他說,“現在請您坐到這把椅子上一句話也不要說,看看別人怎麼做。”
阿諾德很快就從集市上回來了,並彙報說到現在為止隻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一共40口袋,價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質量很不錯,他帶回來一個讓老板看看。那個農民一會兒以後還弄來幾箱西紅柿在賣,據他看價格非常公道。昨天我們鋪子的西紅柿賣得很快,庫存已經不多了。他想這麼便宜的西紅柿老板肯定進一些的,所以他不僅帶回了一個西紅柿做樣品,而且,把那人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麵等回話呢。
此時老板轉向了布魯諾,說:“現在您肯定知道為什麼阿諾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人生的箴言
奮鬥就是生活,人生隻有前進。
——巴金
我認為人生中不能沒有爽朗的笑聲。爽朗的笑是“家庭中的太陽”。我希望能有打內心裏為他人的喜悅而喜悅的餘裕。在這樣的生活態度中,每一天都會給我們留下一些明朗愉快的東西。隻看人的陰暗麵的生活態度,最後隻會擴大陰暗抑鬱的世界,從而導致自己的失敗。
我希望能在真正的自我中,始終保持不斷創造新事物的創造性和為人們為社會做出貢獻的社會性。在平凡的生活中仍能發現新鮮的感動和喜悅的人,可以說是使自己生活得富有創造性。我希望從風中顫動的一片樹葉上也能聽到光線的脈搏的跳動;我希望能培養出一顆在路旁開放的無名的野花上也能發現美的心靈。但這不能是感傷。我希望的豐富的心靈,應當充滿了正義和勇氣,能以強韌的生命力去衝破任何驚濤駭浪。
一味地把他人與自己相比,這種生活態度是渺小的。他人有他人的使命,自己有自己的使命。應當以這樣廣闊的心胸,從昨天到今天,從今天到明天,一步一步地登上進步與向上的坡道。這樣的力量才是真正的青春活力。信用這東西積累起來很難,毀壞起來卻很容易。花十年時間積累起來的信用,可能會由於一時的微小的言行而喪失。僅憑雕蟲小技粉飾表麵的鍍金,到關鍵的時刻會剝落罄盡。能在苦難中勇往直前地完成自己使命的人,最後總會贏得所有人的信用——
即使每天做著樸實無華的、誰也看不見的工作,但能夠重視它,為了自己的建設,頑強地一步一步地前進。我打內心裏尊敬這樣的人。
跟自己說“我可以”
腳跟立定以後,你必須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己奮鬥。
——蕭伯納
成功的字典裏沒有“我不能”,經常告訴自己“我可以”,就會在心裏形成一種積極的暗示,很多看似超越自身能力所及的事情也可以迎刃而解。利婭老師深知這個道理。
利婭是密歇根州一個小鎮上的小學老師。
那天,她給學生們上了生動的一節課。她讓學生們在紙上寫出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所有的學生都全神貫注地埋頭在紙上寫著。一個10歲的男孩,他在紙上寫道:“我無法把球踢過第二道底線”、“我不會做三位數以上的除法”、“我不知道如何讓黛比喜歡我”等。他已經寫完了半張紙,但卻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仍舊很認真地繼續寫著。
每個學生都很認真地在紙上寫下了一些句子,述說著他們做不到的事情。
利婭老師也正忙著在紙上寫著她不能做到的事情,像“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讓約翰的母親來參加家長會”、“除了體罰之外,我不能耐心勸說艾倫”等。
大約過了10分鍾,大部分學生已經寫滿了一整張紙,有的已經開始寫第二頁了。“同學們,寫完一張紙就行了,不要再寫了。”
等所有學生的紙都投入紙鞋盒以後,利婭老師把自己的紙也投了進去。然後,她把盒子蓋上,夾在腋下,領著學生走出教室,沿著走廊向前走。
走著走著,隊伍停了下來。利婭走進雜物室,找了一把鐵鍬。然後,她一隻手拿著鞋盒,另一隻手拿著鐵鍬,帶著大家來到運動場最邊遠的角落裏,開始挖起坑來。
學生們你一鍬我一鍬地輪流挖著,洞挖好後,他們把盒子放進去,然後又用泥土把盒子完全覆蓋上。這樣,每個人的所有“不能做到”的事情都被深深地埋在了這個“墓穴”裏,埋在了1米深的泥土下麵。
這時,利婭老師注視著圍繞在這塊小小的“墓地”周圍的31個孩子們,神情嚴肅地說:“孩子們,現在請你們手拉著手,低下頭來,我們準備默哀。”
“朋友們,今天我很榮幸能夠邀請你們前來參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禮。”利婭老師莊重地念著悼詞,“‘我不能’先生在世的時候,曾經與我們的生命朝夕相處,您影響著、改變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有時甚至比任何人對我們的影響都要深刻得多。您的名字幾乎每天都要出現在各種場合,比如學校、市政府、議會,甚至是白宮。當然,這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不幸的。”
“現在,我們已經把您安葬在這裏,並且為您立下了墓碑,刻上了墓誌銘。希望您能夠安息。”
“願‘我不能’先生安息吧,也祝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振奮精神,勇往直前!阿門!”
接下來,利婭為“我不能”做了一個紙墓碑。
利婭老師把這個紙墓碑掛在教室裏。每當有學生說“我不能……”的時候,她隻要指著這個象征“我不能”死亡的標誌,孩子們便會想起“我不能”先生已經死了,進而去想出積極的解決方法。
“我不能”經常在我們的耳邊響起,這是你對自己的宣判。聽多了你對自己說的“我不能”,你很可能就會走進自卑的圈子,再也出不來。不要自己宣判自己,沉浸在“我不能”的困境中,很多事情就真的無法去做。一切皆有可能,隻要相信“我可以”,便會有無限可能。
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無論頭上是怎樣的天空,我準備承受任何風暴。
——拜倫
讓自己保持在最佳狀態,以便機會出現時,你可以緊緊抓住,不讓它溜走。
機遇什麼時候來臨,誰也不知道。一個渴望成功的人,必須時刻做好準備,這樣無論機會何時出現,你都能抓住它,借機而成功。
一位老教授退休後,到偏遠山區的學校,傳授教學經驗,並與當地老師進行教學研討。由於老教授和藹可親,使得他所到之處皆受到老師和學生的歡迎。
有一次,當他結束在山區某學校的行程,而欲趕赴他處時,許多學生依依不舍,老教授非常感動,當下答應學生,下次再來時,隻要誰能將自己的課桌椅收拾整潔,老教授將送給該名學生一個神秘禮物。
在老教授離去後,每到星期三早上,所有學生就會將自己的桌麵收拾幹淨,因為星期三是每個月教授前來拜訪的日子,隻是不確定教授會在哪一個星期三來到。
其中有一個學生的想法和其他同學不一樣,他一心想得到教授的禮物留作紀念,生怕教授會臨時在星期三以外的日子突然帶著神秘禮物來到學校,於是他每天早上,都將自己的桌椅收拾整齊。
但往往上午收拾妥當的桌麵,到了下午又是一片淩亂,這個學生又擔心教授會在下午來到,於是在下午又收拾了一次。可他想想又覺得不安,如果教授在一個小時後出現在教室,仍會看到他的桌麵淩亂不堪,便決定每個小時收拾一次。
到最後,他想到,教授隨時會到來,仍有可能看到他的桌麵不整潔,終於,這名學生想清楚了,他無時無刻不保持自己桌麵的整潔,隨時歡迎教授的來臨。老教授雖然尚未帶著神秘禮物出現,但這個小學生已經得到了另一份奇特的禮物。
有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足以令他成功的機會。事實上,機會無所不在,重點在於:當機會出現時,你是否已經準備好了。
機遇是一位神奇的、充滿靈性的但性格怪僻的天使。它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但絕不會無緣無故地降臨。隻有經過反複嚐試,多方出擊,才能尋覓到它。
機遇絕非上蒼的恩賜,它是創造主體主動爭來的,主動創造出來的。機遇是珍貴而稀缺的,又是極易消逝的。你對它怠慢、冷落、漫不經心,它也不會向你伸出熱情的手臂。主動出擊的人,易俘獲機遇;守株待兔的人,常與機遇無緣,這是普遍的法則。你若比一般人更顯得主動、熱情的話,機遇就會向你靠攏。
勇爭首位
人應該進行超越能力的攀登,否則,天空的存在又有何意義?
——羅·勃朗寧
一位賽車手一賽完車,就回來向母親報告比賽的結果。他衝進家門叫道:“媽媽,有35輛車參加比賽,我得了第二名!”
“這值得高興嗎?要我說——你輸了!”母親回答道。
“媽媽,你不認為第一次就跑第二是很了不起的事嗎?而且有這麼多輛車參加比賽。”他抗議著。
“你用不著跑在任何人後麵。如果別人能跑第一,你也能!”母親嚴厲地說。
這句話深深刻進了兒子的腦海。
接下來的20年中,他稱霸賽車界,成為運動史上贏得獎牌最多的賽車選手。
他就是理查·派迪。
他的許多項紀錄到今天還保持著,沒人能打破。20多年來,他一直沒忘記母親的教誨——你用不著跑在任何人後麵!
這個道理就好比兩個準備爬山的人:第一個立誌要爬到山頂;第二個人說我要享受生活,爬到半山腰就好。
結果多半是立誓爬到半山腰的人願望能實現,而第一個人的願望有兩種可能:第一,他沒有達到他的目的地——山頂,但他最終所處的位置一定比第二個人高;第二,他如願以償地站在最高峰。無論是哪種結果,成就大的永遠是立誌到達山頂的那個人。
隻要是比賽,就一定有“第二名”,但隻要參加比賽,就一定要爭取”第一名”。你可以心平氣和地接受“第二名”,但絕不能心安理得地滿足“第二名”。如果這一次你因為“第二名”而歡喜,那麼下一次比賽就一定不是“第二名”,而是在更遠的後麵。這就是“取法乎上而得乎中”的道理,這就是理查·派迪的母親責備他的原因。
激發成功的興趣
在這個並非盡善盡美的世界上,勤奮會得到報償,而遊手好閑則要受到懲罰。
——毛姆
事業成功的人都是從心底裏熱愛自己工作的人,因為隻有熱愛,對工作才能有激情、有興趣,才可能把它做好。相反,平庸的人往往麵帶一種慍怒厭世的情緒,他們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環境,自然也不會做好自己的工作。
愛迪生曾說:“在我的一生中,從未感覺在工作,一切都是對我的安慰……”
鬆下幸之助說:“人生的最大生活價值,就是對工作有興趣。”
工作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也是積聚力量、施展才華的舞台,更是實現一個人自我價值的主要途徑。通過工作,我們擁有了技能、經驗、財富等,並過上幸福的生活。
當別人問李素麗:難道真的不覺得工作很煩很累嗎?李素麗說:“做什麼都會累,關鍵是你要把工作當樂趣,那麼工作就會越做越好。如果你找到工作的樂趣,那麼,再苦再累也是心甘情願的。”
是否平庸的關鍵不在於工作內在的性質,而在於人們從事這些工作的動機、熱情和興趣。如果是用從內心深處湧出的激情去工作,就一定能出色地完成所做的工作,否則隻能導致平庸。
日本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卻迅速崛起。經過五十年的發展,如今,日本的汽車製造業已經嚴重威脅到美國;光學儀器和照相機威脅到德國;製表業威脅到瑞士;動畫和遊戲機更是席卷全球市場。
而這些都要歸功於日本人對待自身工作的認真。絕大多數日本人都會在自己的工作中自尋趣味,並且對工作抱著積極的態度,因此他們生產出來的產品才能夠得到世界各國消費者的廣泛認可。
日本人為什麼能對工作抱積極的態度呢?日本著名作家中穀彰宏說:“工作的有趣與否,不在於工作本身是否有趣,而在於你有沒有熱誠勤奮地去做你的工作。再枯燥無味的工作,努力去做,也會變得有趣;再有趣的工作,慢吞吞、興味索然地做,都會變得無趣。不信你把自己裝成慢吞吞、沒有興趣的樣子,去玩遊戲機看看。”如此說來,日本人其實是非常懂得工作哲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