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那位商人將我叫去,告訴我說,他發現我工作十分努力,熱情很高,尤其注意到我卸貨時清點物品數目的細心和專注。因此,他願意為我提供一個年薪500美元的職位。我接受了這份工作,並且從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付出多少,得到多少,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因果法則。也許你的投入無法立刻得到相應的回報,不要氣餒,應一如既往。這樣回報就可能於不經意間,以出其不意的方式來到你麵前。成功始於微小的積累
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領導者。
——愛默生
渥淪·哈特葛倫博士是一位博學多才的老人,他以前是一所大教堂的牧師,後來退休了。他曾經問過一位年輕人是否了解南非樹蛙,年輕人坦白地說:“不知道。”
博士誠懇地說:“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鍾的時間閱讀相關資料,這樣,5年內你就會成為最懂南非樹蛙的人,你會成為這一領域中最具權威的人。”
年輕人當時未置可否,但他後來卻常常想起博士的這番話,覺得這番話道出了許多人生哲理。
大多數人不願意每天投資5分鍾的時間(與5個鍾頭的時間相比實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所以成功者隻占少數。
伍迪·艾倫說過,生活中90%的時間隻是在混日子。大多數人的生活層次隻停留在為吃飯而吃飯、為工作而工作、為了回家而回家。他們從一個地方逛到另一個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卻很少有時間從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工作。就這樣,一直到老死。很多人臨到退休時,才發現自己虛度了大半生,剩餘的日子又在悔恨中一點一點地流逝。
成大事者與難成大事者之間的距離,並不像大多數人想象的是一道巨大的鴻溝。兩者隻差別在一些小小的動作上:每天花5分鍾閱讀、多打一個電話、多努力一點、在適當時機的一個表示,表演上多費一點心思、多做一些研究等。總之,成功始於細微的累計,一點一滴聚集起來,就能彙成浩瀚的汪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培根
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絕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在現代社會,要想做一名成功的高效能人士,創造卓越的企業文化,就必須從培養良好的個人習慣入手。
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
人性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不僅能消極選擇反應,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
采取主動並不表示要強求、惹人厭或具侵略性,隻是不逃避為自己開創前途的責任。
我經常勸導有意更上一層樓的人,加倍積極進取,不妨做愛好和能力的測驗,研究適合從事的行業。甚至設法打聽試圖加入的機構正麵臨何種難題,然後以有效的表達方式,向對方證明自己能夠協助他們解決問題。
積極主動與消極被動有天壤之別,尤其再配合聰明才智,差距就更遠了。想要生命的產能與產出平衡,進而追求圓滿人生,主動精神實在不可缺少。
任何團體,包括企業、社會團體及家庭,都可以彙集各個成員的聰明才智,對環境主動出擊,以達成群體的共同目標,建立積極主動的企業文化。習慣二: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太多人成功之後,反而感到空虛;得到名利之後,卻發現犧牲了更可貴的事物。因此,我們務必掌握真正重要的願景,然後勇往直前堅持到底,使生活充滿意義。
我因為主持一項研討會而住進一家旅館,由於到得太遲,已無餐點可用。前台人員卻主動表示,可以到廚房跑一趟,還殷切詢問:“您要不要先看看會議廳?有沒有需要我效勞的地方?您還需要其他東西嗎?”當時並沒有主管在旁邊監督。
第二天研討會開始,我發現所帶的色筆不夠,便趁空抓住一名服務員,說明困難。他瞥了我的名片一眼,然後說:“柯維先生,我會解決這個問題的。”
他並沒有推脫:“叫我到哪兒去找?”或者:“請你問前台。”他一口承擔下來,而且表現出為服務深感榮幸的樣子。
事後我請教經理秘訣,他拿出了要求所有員工遵守的兩份宣言。這兩份宣言代表整個旅館的中心思想,無怪乎營運成績斐然。它既有助於員工與顧客、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關係,也決定了主管的領導方式,甚至影響到人員的招募、訓練與薪資福利。
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再靠自製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它們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衝動所左右。有效的個人管理可分為四個步驟:
確定角色——寫下個人認為重要的角色。假若以往不曾認真考慮這個問題,就把這時閃過腦際的角色逐一寫下。
選擇目標——為每個角色確定未來一周欲達成的二至三個重要成果。
安排進度——根據上麵所列目標,安排未來七天的行程。逐日調整——每天早晨依據行事曆,安排一天的大小事務。
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做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個角鬥場。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為自己之失。
利人利己可使雙方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及共謀其利。要達到互利的境界必須具備足夠的勇氣及與人為善的胸襟,尤其與損人利己者相處更得這樣。培養這方麵的修養,少不了過人的見地、積極主動的精神,並且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與力量作為基礎。
想達到利人利己,須從自身的“品德”著手,建立起互利“關係”,進而獲得兩全其美的“協議”。協議則有賴合理的“製度”配合,經由正確的“流程”來完成。
習慣五:知彼解己——同理心交流的原則
若要用一句話歸納我在人際關係方麵學到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後再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
同理心傾聽的出發點是為了理解而非為了回應,也就是透過言談明了一個人的觀念、感受與內在世界。同理心和同情有些差別,同情摻雜了價值判斷與認同。有時人際關係的確需要多一份同情,但卻容易養成對方的依賴心。同理心也不代表讚同,而是指深入了解對方的感情與理智世界。
同理心傾聽不隻是理解個別的詞句而已。據專家估計,人際溝通僅有一成通過語言來進行,三成取決於語調與聲音,其餘六成則得靠肢體語言。所以在同理心傾聽的過程中,不僅要耳到,還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統合綜效的基本心態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了解。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假如兩人意見相同,其中一人必屬多餘。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毫無益處,要有分歧才有收獲。
統合綜效的觀念源自一種自然現象:全體大於部分的總和。有些不同種的植物生長在一起,根部會互相纏繞,土質因而改善,植物也比單獨生長時更為茂盛。兩塊木頭所能承受的力量大於個別承受力的總和,兩種藥物並用的療效也可能大於分開使用之和。這說明一加一等於一,甚至更多。
創造性合作不僅對人際關係非常重要,對個人也十分重要。凡擅長語言、邏輯,即左腦較為發達的人終會發現,有些需要創造力來解決的問題,理性是無能為力的。唯有運用久已閑置的右腦,使右腦主司的直覺與創造力與左腦相配合,共同運作,才能解決更多的難題。
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則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煉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他人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
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假使看到一名伐木工人,為了砍一棵樹已辛苦工作了5個小時,精疲力竭卻進展有限,你當然會建議他:“為什麼不暫停幾分鍾,把鋸子磨得更鋒利?”
在這裏我必須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觀念,習慣七的主旨就是磨煉自己,從身體、精神、心智、社會情感等四個方麵,增進個人產能,累積其他修養的本錢。這種修養功夫完全得靠自己,旁人無法越俎代庖,它屬於重要而不緊急的事。
上述七個習慣之間,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愈是積極主動,就愈能掌握人生方向,有效管理人生。能夠不斷砥礪自己的人,方懂得如何了解別人,尋求圓滿的解決之道。同理,一個人愈獨立,就愈善於與人相處。磨煉自己,則可以提升前六個習慣的境界。
如果我們每日堅持由內而外的修身功夫,就一定會帶來成果。在播種、除草、培植幼苗的過程中,定能感受到成長的激動,並最終嚐到和諧圓滿生活結出的鮮美碩果。
通過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正確的原則上,在辦事和增強辦事能力之間平衡,我們就能獲得能力,創造圓滿平靜的生活。
好習慣主宰人生
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亞裏士多德
亞曆山大帝王圖書館發生火災的時候,館裏所藏圖書被焚燒殆盡,但有一本不很貴重的書卻得以幸免。有一個能識幾個字的窮人,花了幾個銅板買下了這本書。書本身不是很有意思,但書頁裏麵卻藏著一樣非常有趣的東西:一張薄薄的羊皮紙,上麵寫著點鐵成金石的秘密。所謂點鐵成金石,是一塊小圓石,能把任何普通的金屬變成純金。小紙片上寫著:這塊奇石在黑海邊可以找到,但是奇石的外觀跟海邊成千上萬的石頭沒什麼兩樣。謎底在於:奇石摸起來是溫的,而普通的石頭摸起來是冰涼的。這個窮人於是變賣了家當,帶著簡單的行囊,露宿於黑海岸邊,開始尋找點鐵成金石。他知道,如果他把撿起來的冰涼的石頭隨手就扔掉的話,那麼他可能會重複地撿到已經摸過的石頭,而無法辨認真正的奇石。為防止這種情形的發生,每當撿起一塊冰涼的石頭,他就往海裏扔。1天過去了,他撿的石頭中沒有一塊是書中所說的奇石。1個月,1年,2年,3年……他還是沒找到那塊奇石。但是,他不氣餒,繼續撿石頭,扔石頭……沒完沒了。有一天早上,他撿起一塊石頭,一摸,是溫的!他仍然隨手扔到了海裏,因為他已經養成了往海裏扔石頭的習慣。這個扔石頭的動作太具習慣性了。以至於當他夢寐以求、苦苦尋覓的奇石出現時,他仍然習慣性地扔到了海裏。
要成就學業、事業,要擁有美好人生,必須養成一種好的習慣,服務於我們。否則,我們也可能把點鐵成金石扔進海裏,而且是不由自主的。
習慣不是造就你,就是毀掉你
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交場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蘇格拉底
拿破侖·希爾說過:“習慣能成就一個人,也能夠摧毀一個人。”好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它於經年累月中影響著我們的品德,塑造著我們的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並且左右著我們的成敗。所以說,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取得成功,就必須養成良好的習慣。
羅丹的一位奧地利朋友,曾經這樣描述羅丹工作時的情形:
“在羅丹的工作室——有著大窗戶的簡樸的屋子裏,有完成的雕像;有許許多多小塑樣:一隻胳膊,一隻手,有的隻是一隻手指或者指節;已動工但擱下的雕像,堆著草圖的桌子。這間屋子是他一生不斷地追求與勞作的地方。
“羅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就好像變成了一個工人。他在一個台架前停下。“‘這是我的近作。’他說著,把濕布揭開,現出一座女正身像。
“‘這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後一步,仔細看著。但是在審視片刻之後,他低語了一句:‘這肩上線條還是太粗。對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輕輕滑過軟和的黏土,給肌肉一種更柔美的光澤。他健壯的手動起來了,他的眼睛閃耀著。‘還有那裏……還有那裏……’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轉過來,含糊地吐著奇異的喉音。時而,他的眼睛高興得發亮;時而,他的雙眉苦惱地蹙著。他捏好小塊的黏土,粘在雕像身上,刮開一些。
“這樣過了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他沒有再向我說過一句話。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創造的更崇高的形體的意象。他專注於他的工作,猶如在創世之初的上帝。
“最後,帶著喟歎,他扔下刮刀,像一個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種溫存關懷般地把濕布蒙上女正身像。他又轉身要走,在他快走到門口之前,他看見了我。他凝視著,就在那時他才記起,他顯然對他的失禮而驚惶:‘對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記了,可是你知道……’
“我握著他的手,感謝地緊握著。也許他已領悟我所感受到的,因為在我們走出屋子時他笑了,用手撫著我的肩頭。”